孩子开学模考成绩惨不忍睹。尤其是数学,根据他自己的学习现状,计划给他找了一个家教,专门针对数学不会的地方查缺补漏,强化练习。
请家教之前,问过孩子的意见,是否愿意?他知道自己成绩不好,同意找个有耐心,脾气好的老师专门辅导。
对老师的要求,孩子都是有自己想法的。
就听孩子自己的意见,毕竟家长计划再多,孩子自己不愿意,也执行不下去。
家教的选择上,我联系了两个,一个是在校任职多年的年纪比较大的小学老师,一个是在校大二的学生。我问他,你愿意先跟哪个老师见面?他说那个大二的姐姐。
孩子也会从自身经验来做判断,因为成绩在班上不拔尖,没少被老师训斥,所以从内心,他对在校从业多年的老师,印象有点被固化了。而大二的女生的年纪和他表姐同龄,觉得更容易亲近和沟通。
我先约了那个大二的女生过来面谈和试课。孩子对这个大二女生挺喜欢的。从我做家长的角度来看,试课的内容讲解条理挺清楚,教学态度上也符合了孩子的要求:耐心,不发脾气,不训斥。
孩子和老师也存在眼缘,孩子喜欢一个老师,多半会更愿意去配合,去积极表现。
在接下来的面谈里,主要是探讨下阶段对孩子上课的安排,我让孩子旁听,全程参与,既然是主要针对不会的点查缺补漏,那在不会的知识点的处理上,上课安排是倒序还是顺序?
按我自己的想法,可能要从三年级不会的开始往上逐一查缺,弄懂了再往高年级知识点走。
但孩子的意见是:从六上不会的开始,把最难的,需要用时更多的地方最先搞定,低年级不会的,讲解时间不用太久,有些稍微讲讲就会了。而且六下这个学期的时间越往后越紧张,面临的科目复习越多,所以才要把难的在前面解决,六下前期相对没有那么紧张,时间还充裕一点。
我听完不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虽然是孩子,但他其实是对自己状态最了解的,父母不用觉得自己比孩子更懂他,学习交回他自己,父母的干预要从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少。
昨天看到一段话:
“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信念,培养的是品质;
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焦虑,激起的是逆反;
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信心,培养的是自治;
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失望,造成的是自弃。”
我们做父母的,还是需要时常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传递的是什么?
放下成人的自以为是,多倾听,适时提供帮助,想想自己的方法到底是助力还是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