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刚出生的前2个月,孩子还感受的是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与妈妈是一体的,没有外在的母亲所言。母亲也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吃喝拉撒,随时都能得到关注和回应,这是动物和人的本能反应。
1,自然的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宝宝心智自然向前发展,他们会逐渐将自己和外界分开,形成了“主客体分化”。
2,自然的宝宝不仅关注自己,也会关注别人,爱满则溢,爱也会自然往外界流出。
3,得到满足后,孩子对世界就有了基本的信任。
如果母亲从小得到爱比较少,自然的理智比较多,心灵的感应能力很弱,等她有孩子时也是更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灵。当孩子哭时,也不能及时回应,特别是刚出生的几年,孩子感受到绝望,对这个世界没有爱和信任,感受到绝望的滋味,他们一辈子的底色是孤独灰暗。
表面上看起来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没有母亲的味道,实际上是对孩子施加的冷暴力,让孩子被遗忘的恐惧感和对父母的依赖感,这样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少,到处没有温暖,成年后,也难以承受现实世界的冲击,不敢发出声音,世界到处都是冷漠的拒绝和敌意,也无法走入温暖的真实关系里。
正因为曾经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慢慢的不相信与他人的链接,交集和共振,孩子越来越乖,越来越想不到共赢,一切都想着自己搞定,自己越来越孤立,孤独。
所以母子的亲密是最好的疗愈。孩子在儿童期的不正常表现也是在提醒孩子在婴儿期缺少爱的表现。如果从孩子中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的痛苦,给予孩子接纳和弥补,不是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样孩子的婴儿期才能更好的冶愈好。
下一步行动:
1,现在孩子小,能做得到的,尽量满足她的需求,特别是精神上的。每天用心陪她玩耍。
2,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自己承担,做好榜样。是孩子要承担的,换角说明一件事来龙去脉,让孩子体会其中。说话不带有评判或指责,平稳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说出感受。
3,母亲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过的充实,提前一周一天安排任务,前提是自己是开心快乐有意义的事。坚持树叶上每天写9件开心的事。
4,孩子的行为,从接纳开始,允许,弥补孩子更多的爱,学会理解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