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期主义,我以前会片面的理解为:每天持续做一件事,我们会从中受益的,比如:运动,阅读,写作。最近读了k叔的更文,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长期主义,还有一种体现,就是我们坚持的一些信念和信仰。比如,在生财社群里坚持的【利他】原则,这就会让我感觉到这个社群的与众不同,是我会想着持续续费和跟随的。在我们生活工作中,这些信念的东西是很虚的,看不见摸不着道不明,但你坚持并执行的话,就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你,会在某些时候给你惊喜。
这种信念信仰,是我们最早的长期主义,只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这就像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它是一直存在的,而我们遵循天之道,就会在某个时刻受益,不是当下,但会反馈回来。同理,如果我们违背了天之道,也会有一个长期主义,会以一种负面形式反馈回来,就如我们常听到的: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关于长期主义,以前我会定义局限为做积极的事情,今天觉察了另外一个虚无的角度:善念、恶念这些也是会受时间维度影响我们的生活,整个社会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你付出什么的能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收到该能量的回应,也许是一种你不察觉的方式回馈的。
说到这个点,k叔列举了他一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案例。上学期间努力学习并没有达到目标,养成了写日记记录感受的习惯,因为写日记又开启了练字的习惯。而这些在上班后都有了正反馈,写作让他成为了部门的笔杆子,写漂亮的字让他获得了一些新的工作机会。
我最近也感受到了一些类似的小惊喜。抖音直播不知道说什么,就开始直播朗读益智早教的经典书籍,一边读一边学习,学到了很多与小朋友沟通交流相处的方式,自己没有娃也没想着有特别的正反馈。
恰巧有一天要拍一些小朋友玩玩具的素材,找来了邻居家的一帮小朋友,一共六七个,陪着他们玩了一会儿,我甚至不记得小朋友们的名字和模样。前几天在小区里面跑步,一个小朋友特别热情开心地叫我,我一开始很诧异,在想:这个不是我认识的小朋友,是不是认错人了?和小朋友简单聊了一下,她说和我一起玩过。当时特别开心,没想到那么短暂的陪伴会给小朋友带来这么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故事,是我用书本学的知识和一个初见面的8岁小朋友建立了友谊。周末去走阳台山绿道,同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朋友,就习惯性地和小朋友问候,之后小朋友退去了害羞感,慢慢和我们熟络起来,且一直像个小尾巴跟在我们后面。看到小朋友很愿意和我们一起玩,就开始和小朋友边走边聊,发现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而我只需要用书上学到与小朋友的沟通方式,积极回应并理解他们的情绪,做一个倾听者,一路上听着小朋友的童言趣语,在原本平淡无奇的徒步中增添了不少乐趣,而自己并不觉得和小朋友相处感觉累,最后走完全程后要和小朋友分开了,虽然她已经走得特别累了,但却说希望路程再远一些就可以多玩一会,还特别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关于长期主义,我现在会有了新的视角,也会开始去播种更多的种子,以前觉得时间精力不够,现在觉察到自己的每一个信念、善念的践行,就是一种长期主义,就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给你带来正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