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国内外数字货币交易所总数量已上万,且不断有新交易所成立,但所有交易所的关注点都不在于通过各种手段筛选优质项目、保护投资者利益,却无一例外的集中在“收上币费”和“收割韭菜”上下功夫,据区块律动BlockBeats统计,2018年上半年上币破发率98.8%,普通投资者可谓是苦不堪言。
数字货币行业已经到了对价值投资渴望最为迫切的时刻。
就在前段时间,美国区块链集团斥重金斩获叠字数字域名www.55.com并创建55交易所,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从公开资料来看,55交易所于2018年7月上线并开始试运营,低调的交易所和“高调”的创新机制令笔者看到交易所行业自我变革和进化、走向价值投资的可能性。
“实时信披”是价值投资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传统资本市场主要依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表来综合判断一支股票的投资价值,各大证券交易所都会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对上述信息进行披露,包括年报、半年报、季报,上市公司如果发生重大事项必须走一套标准的披露流程,以此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部分价值投资公式
基于前述三张财务表的数据,资本市场还衍生出许多定价和投资模型、投资理论等 ,为投资者提供指导,其中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最为著名。按照该理论,投资者应当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进行集中投资,并通过贴现现金流公式等资产定价模型与资产实际价格的对比,寻找投资的安全边际,以合理或便宜的价格买入资产,此后长期持有。
这套基于价值判断的投资理论自诞生起就在资本市场受到关注,又在股神巴菲特的20年实践中得到了市场的验证,成为资本投资市场的主流投资理论。
20年来模型投资与其他投资回报率对比
在价值投资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资产定价,投资者需要依据资产价值(低估or高估)做出投资决策,但在通证交易市场,由于通证发行项目过于早期、市场缺乏标准的信息披露和衡量机制,项目方没有动力将其运营数据向公众披露,投资者也无法在交易所看到项目的详细信息,致使当前通证市场出现项目方与普通投资者信息极不对称的情况,通证只有价格和虚无缥缈的“共识”而缺乏有依据的价值模型,价值投资也就无从实现。
55交易所将“实时信披”提到首要位置
显然,这些数据能为投资者判断通证真实价值、建立投资模型、做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也有利于倒逼项目方建立更加完善的财务公开机制与运营机制。可以预见,实时信披机制一旦广泛实施,区块链项目的优劣程度将一览无余,敢于登记通证资产表的项目将成为项目方自我证明的重要象征,可以想象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涌入55交易所,甚至会有更多交易所模仿55交易所推出信披机制和通证资产表,从而实现通证投资从感性投资、跟风投资到价值投资的转变,最后助推整个通证生态实现健康、丰富地发展壮大。
链脑-智能通证评测系统帮助投资者判断通证价值
同时,55交易所也会基于链脑的评测结果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以进入创业板进行交易,当达到一定条件后,创业板的通证可申请转板到主板交易。55交易所还推出了类似美国证券市场“绿鞋机制”的安全垫机制,一旦项目在上市7天内破发,那么平台将扣除项目方的保证金,以发行价进行买入操作。
至此,55交易所通过“实时信披”解决了如何获取项目信息、通过智能系统“链脑”解决了如何判断项目质量项的加密资产投资全流程解决方案,并且是优于目前几乎所有交易所的解决方案。
综合来看,55交易所无论是在项目首发审核与监督机制上,还是在平台币的运营模式上都增加了十足的创新,特别是前者,其实时信披机制打通了投资者与项目方之间的信息壁垒,为通证投资市场真正回归价值投资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与当前多数交易所只顾着如何“收割”用户相比实属可贵。
创新者值得鼓励与赞赏,敢于变革和挑战者更是如此,愿55交易所能为全球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领域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多正能量,期待其进一步的举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