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小潘】:
婉昕老师好,我的女儿快6岁了,但是她胆子小、很怕生,每次带她外出遇到熟人她都不愿意叫人,跟她说了很多遍要讲礼貌,但她就是不叫,我们该怎么教她?
【网友柔柔】:
婉昕老师好,我有一个疑问想要请教一下。前段时间,孩子的幼儿园举办了一次防爆演习,平常的体育老师打扮成坏人的样子进入幼儿园,老师有组织的带着孩子躲开了"坏人"。结束后,女儿和我分享,胸有成竹地有了这样的结论:“原来这个世界上,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的!”我一下子也不知道怎样接下话去了。
后来我们又一起探讨了好人坏人的事情,我当时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都要遵守一定的秩序,有些人破坏了这些秩序就是坏人了。孩子就问:“那怎么看得出来呢?”然后就指着路人问是不是坏人。我继续说只有等坏人做出违法的事情才能知道是不是坏人。唉,感觉有些难于解释,所以想问一下,应该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呢?
【婉昕老师解答】
谢谢两位网友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困惑告诉我。
我能感受到你们作为家长,既有担心也有无力感,一方面很希望孩子能成为讲礼貌的人,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联结,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分辨能力,能够保护好自己,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怕自己会误导了孩子,是这样吗?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在外不愿意叫人的情况。
而我见到很多爸妈会因此直接批评孩子,或者强迫孩子叫人,这个时候,有些年幼的孩子会乖乖照做,但随着孩子年纪增加,似乎有时候越来越不愿意配合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应该讲礼貌,见到长辈就一定要叫人,这才能体现家教好,如果孩子不叫人,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懂事,那不就等于说自己不懂教孩子吗?
所以会感到没面子,很尴尬和难为情。
但是因为人们平常并不习惯于觉察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情绪变化并不熟悉,所以一旦心里有压力和不舒服了,就容易把原因归罪到外面去,然后忍不住就教训自己的孩子,这其实是在潜意识里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好像在证明“不是我不教育孩子,只是他没学好而已”,当我们这么做了之后,心里的压力就会减轻了。
但是,这么一来,就等于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了。
大家不妨感受一下孩子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虽然那些人可能是爸爸妈妈的熟人,但对于孩子来说就不一样,如果他们之前并没有过任何的接触,或者接触时间很短的话,那么这些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陌生的。
我相信爸爸妈妈和长辈、老师们平常或多或少都会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否则就会被坏人拐走了。
而孩子们当然也很害怕自己会被坏人拐走了,所以对于这些陌生人,他们要不要去评估一下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
而做这些评估的时候需不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呢?
如果在这个时候,他们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的话,你们觉得孩子愿不愿意放下戒备去与陌生人联结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但相反,如果这个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压力、焦虑、害怕、愤怒,甚至是羞耻感,那么你们又觉得孩子愿不愿意去和陌生人联结呢?
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吧?!
所以,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马上批评孩子,甚至在陌生人面前挖苦、嘲讽孩子,说一些伤害孩子话,那么他们就不敢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硬生生的把这些情绪压抑下去,并且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遇到陌生人是很可怕的事!”或者是“妈妈说我应该要讲礼貌,但我连这个都做不好,我真没用!”
于是,他们一方面害怕再次面对类似这样的痛苦,另一方面又会在心底里自我批判,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能让父母开心,就会产生罪恶感了。
如果这些情绪和这些观念不能得到处理的话,那么慢慢地,随着年龄增加,它们被压抑的越来越深,迟早都会成为孩子生命的制约。
所以,如果父母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迫使孩子开口叫人,无疑就是在关上孩子内心与别人联结互动的大门,骂的越凶,心门关得越紧!
为此,作为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耐心聆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带着好奇去探索一下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允许他们把心底话说出来,然后再加以引导。
在我看来,孩子不愿意开口叫人,恰恰是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既与他人联结又能保护自己的好机会。
针对以上两位网友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比较适合用故事的方式与孩子互动,为此,我创作了一个故事《小兔子打招呼》,里面既演示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也列出了一些问题供父母与孩子探讨。
在此,我想温馨提醒父母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单纯讲道理,而是在平等、互相尊重、真诚敞开的氛围之下,多点分享彼此的感受,多欣赏、多发问,少评价、少批判,这样定能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为婉昕老师原创漫画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