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阅读旅行】阅读是融意化情的精神活动(初)

【阅读旅行】阅读是融意化情的精神活动(初)

作者: 野径绿潭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10:45 被阅读0次


    阅读是解码,更是审美

          不论是人、动物或植物,不论它们是在静止状态、或在动态之中,其外貌、精神、姿态和动作等,都有可能在人们的心中引发出美的感觉。而以文字或语言将这些情况生动而技巧地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其最大,或者说是最重要的功能,也就是让“人”观赏或阅读完之后,在内心之中被激发出“美的感觉”,并因而开阔了自己的心胸和视野,进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层次,以及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木兰诗》里用了许多拟声词,比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细细分析,大有趣味。以”霍霍“为例。”霍霍“是磨刀时发出的声音。——完了?不能啊。这声音里,你难道没体味出磨刀者小弟的心情吗?什么心情?这得静下心来琢磨一番。此时爷娘出城去迎女儿了,阿姊“当户理红妆”,小弟也思念木兰盼其归家啊,所以这“霍霍”里有一种着急和欣赏的情味。但是磨刀声音,为何用“霍霍”而不用“嗤嗤”呢?从声音上来品下,这“霍霍”,发去声,多有气势,多带劲,小弟那着急和欣喜的情味不是很强烈吗?再听那“嗤嗤”,发平声,听听,是不是挺“漏风”,挺细碎,挺刺耳?我们还不能品到这么就止步。你想,这诗是写谁的?当然是木兰。那么,这“霍霍”一定与木兰有内在关联才对,不然,它就应该洗掉才好。“霍霍”写小弟,而写小弟“急切和欣喜”其实不正是侧写木兰吗?写木兰什么?写她代父从军孝顺啊,心地多好,写她克服困难,英勇杀敌,功勋很大,令人佩服……

    换位思考,移情入文

    要引导学生学会投注情意而读,从而通过阅读培育一种悲悯情怀。读“孔乙己”因偷东西被丁举人“”先写服辩“,再”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学生易不痛不痒地读过去了,只是知道这么个事而已。你想,把穿了十几年从来也没洗过的长衫当成自己身份象征的孔乙己,那个哀求别人不要再取笑他的孔乙己,那个满口“之首者也”的孔乙己,是不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那被打的半夜,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其内心因自尊扫地而带来的羞耻感和痛感,是不是比起肉体被打来,更具摧残力?当他被从丁举人家扔到街上后,他是怎么艰难地避开世人的眼光,艰难地爬回到一个阴暗的角落去的?在来咸亨之前,他又该遭受多少别人快意的嘲笑?这些文字背后有着太多艺术空白需要我们去想像填空,那些空白里有太多太重惊心动魄的内容,如果仅仅是读了那几行字,那种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可能就只是一种如看客般的冷漠,甚至是一种取乐,一种毫不顾及对方隐私、感受甚至死活的取乐。这已不能简单评以”愚昧“”无教养“,而是”残忍“。这种”残忍“在今天并不因现代文明而有所消弥。我希望我教的学生,因真正用心读过了”孔乙己“,用上心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今后那种阴暗人性冲动时,而想起”孔乙己“或其他而有所收敛。

    语言文字解码的"儿童立场"

    读写中的“儿童立场”目的是培育学生言语生命自我言说的自觉,言说基于自体。文本解读要由“成人”转换成“儿童”,老师要谨防成人化倾向,学生也是如此。文艺学里“叙述视角”要再研究下。有无必要对七八年级(已使用人教社教材)做一个统计,看有多少是体现“儿童立场”的。有的是全篇都是,有的估计是部分。我目前有过小研究的文本有:《最后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呼兰河传》《铃兰花》《我读本小书又读本大书》《童年的朋友》《月迹》等,有些是做过“裸读”的。也曾做过阅读改写的尝试。在改写对比的阅读教学中,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儿童立场”的价值和做法,我看,很有价值。

    苏教版初语选取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海盗生活片断",细细品读,物我相融,方享其妙。

    绿虫子——(1)“三分之二”,用准确的表述,表达荒诞可笑;(2)用“四处嗅着”,胡乱联系;(3)“量叶子的长度”,胡乱猜测;(4)“苦苦思索”“毅然决然”“跳”“旅行”,拟人手法;(5)海盗制服,迷信;(6)可考虑让学生给“绿虫子”起个好听的名字,如“绿行者”“长绿狗”等。

    蚂蚁——大词小用。“气概非凡”“抱住”“拖上”。可名之“大力士”。

    花大姐——(1)名称上,为何为“花大姐”?“花大姐”又叫“花媳妇”,也就是七星瓢虫。童趣。但不如用“花媳妇”,更符合人物心理。不知苏州方言如何称呼。(2)衣着,“带褐色斑点”;(3)“高得让人看了头晕”,到底是谁头晕?角色替换,入情入境;(4)骗花大姐,迷信。

    金龟子——(1)名称取其色和形,雅称。又叫“屎壳郎”,俗称。(2)为何写它?汤姆还“碰了碰它”。设想,我们看到“屎壳郎”,会有何反应?(脏臭、恶心)为什么?

    赋予生活和时代新意义

    契诃夫《变色龙》。有人说,全文批判的是沙皇专制制度,我报以“呵呵”。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沙皇时期有,今天难道没有?你稍加联系生活,不言而喻。所以说,契诃夫厉害,就在这儿:他写的是丑恶的人性。《变色龙》编入教材已多年矣,多少人早就学过了,可是,奥楚蔑洛夫包装不一样了,显得更文明了,但变色龙的本质没变。阅读经典,其实也是在照镜子吧。

    培养阅读素养,是基础教育的基石

            基础教育狠抓基础,是应有之义。何为基础?基础,是个综合概念,不只是背背记记和默默,不只是为知识,不只是为眼前的阶段考试,不只是为了分数。对学生负责,既要负责眼前,更要负责未来,既要看分数,更要看素养。

            所以,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比如阅读批注。阅读的短期应试效应很难得到体现。但这学期狠抓《读本》阅读批注,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阅读,能安静阅读,能深底阅读,我觉得夯这个基础,善莫大焉。我也常把优秀批注做成美篇与家长们分享。阅读,要有态度,有深度,有品质;摒弃躁气,归心于静,安静阅读,成为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精深阅读;读以致用,跟着作者学写作。从而,使学生有教养,有文化底蕴。我深信,深度阅读所带来的成长能量,将远超其他。我希望每个人都过一种快乐幸福的阅读人生。此时全班深底阅读进入关键期,我常想,如果不再将《读本》交上来受老师检查,而是靠个人自觉了,那么,还有多少学生会自觉吗?这是真切的考验。同读一文,深读浅读,静读躁读,泥宵之别。静读,由内而外培育一种气质,那种深然亲近的文化气息,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得到。默默静读之间,养我精神之颜。这便是我力推阅读批注的初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旅行】阅读是融意化情的精神活动(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vw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