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开章描述中国人的饮食,其中有一篇“烟、酒、茶”里道“如果说烟能打开局面,那么酒则能打破界限”,中国人喝酒、劝酒,要的是平等融洽、亲密热闹。
中国人有悠久的喝酒历史。大禹喝了酒,觉得味道好极了,于是断言“后世必有人以酒亡其国者”,果不然,他的孙子太康,便因酒而“亡其国”。曹操也爱喝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历史上出台了很多禁酒令,禁止酗酒、群饮,却常常不过一纸空文。因为需要放松身心的人很多,需要结交朋友、协调关系的人也很多,商界官场如此,老百姓亦如此。
酒的名声却不好,比如“酒肉朋友”“酒色之徒”“酒囊饭袋”,都不是什么好词。在此不做评判,也无法对此做出评判。
我喝酒的历史要追溯到2009年,换了一个新工作。工作的地点常常从办公室延伸到酒桌。在那里,我彻底变成了怂包,哆哆嗦嗦的端起红酒杯,用可怜的眼神望着别人,内心呼喊着“别让我喝!别让我喝!”
不巧的是,有次碰上了一位政界女中豪杰,她不由分说把我手中的杯子加满,用不容置疑的眼神看着我。我一边抱怨着这高脚杯居然这么大,一边无奈的把那杯酒灌进肚子里。
然后,心里跑过千万只草泥马,酒桌上还要假装镇静。
后来,抱着马桶吐到了第二天凌晨,好像走到了生与死的边缘。早上继续装着若无其事,上班。
酒桌上,我最长听到的话就是“加加满”和“倒一点”,这是不容违抗的指令。随着工作任务的加大,听到这话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尝过几种红酒的品牌,“张裕”“长城”“蓝仙姑”,进口的几乎叫不出名字。即便脑子里记得住这个名字,也不愿从嘴里道出。担心从生为乡下人我口中说出来,会影响到这红酒的“高雅”、“浪漫”、“脱俗”。
有些人,在会议室正襟危坐,到了酒桌突然变幻风格,和蔼可亲、风趣幽默。
有些人,很难被估计出酒量。总是来者不拒,还常常向同桌发起挑战。
有些人,喝到半程,便推脱“喝不动了”。以为他已被干趴,你就错了。往往到宴会尾声,仍旧雄赳赳气昂昂的就是他。
有些人,对眼前的酒,毫无抵挡之力,碰到旁边的人不断的恭维,他也就早早牺牲了。
有些人,会借着酒劲,唱歌跳舞、喋喋不休、找人勾肩搭背、诉说衷肠,这还是好的。最难以对付的,是借酒撒泼的人,摔杯子、扔碗筷。
我尽管不喜欢酒,也还有过一两次,喝的痛快而尽兴。
一次是国家项目通过中期检查,酒桌上都是齐心协力的项目参与者。那次我端着酒杯满场飞,拎壶冲几次,感觉喝的挺多,却没有不适之感。
还有一次同事聚餐,红酒、米酒、啤酒,”三中全会”,也因内心畅快而超常发挥。看着旁边轮番倒下的同事,我在一旁幸灾乐祸。
更多时候,喝酒是为了公务。
上酒桌前,预设了工作任务。哪怕没有明确的任务,也终究无法做到“开怀畅饮”。更是因自己的职责担当,还需要照顾好散场后的大家。
这种情形下,喝下酒就会化作身体的负担,短时间无法消散。折磨着我的大脑和肠胃,让弱小的身体,承受打击。
经历了酒桌上的迎来送往,对我而言,积累的不是人脉,而是在面对人生难题时,更加豁达的心态。
在那里,看到、听到的是别人的眼界格局、奋斗经历、处事智慧、生活态度,那是更加宝贵的财富。也因此更能理解社会、体谅他人。
但是,我对酒到态度,始终是敬而远之。
终究,练不起来的“酒量”和“酒胆”,成为了从事那份工作无法逾越的瓶颈,也是无可奈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