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1(陈海贤)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1(陈海贤)

作者: 丹思心舞 | 来源:发表于2023-04-12 15:12 被阅读0次

    为什么改变如此难?

    有了一些想法,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总会有各种状况阻止你实施行动,不是开始不了,就是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要不然就是在行动过程中总被干扰;甚至有时候就是道理都懂,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不去主动改变,是因为在认知上,我们存在对“改变”的误区;二是想改变却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改变的本质是什么。

    原因一,不主动改变是因为存在认知误区

    首先是不去主动改变,是因为关于改变,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权。

    我们每做出一个决定,其实都是一种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而选择“不改变”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权,但其实并非如此。

    比如对丈夫不满的妻子不离婚,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忍受和抱怨的婚姻生活,当然并不是说离婚就是更好的选择,努力改善夫妻关系也是选择之一。但在她自己看来,自己就是“没有选择”。所以“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权”的误区导致她没法改变。

    二是改变意味着过去是错误的。

    有这种疑虑的人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躲在“我是受害者”的想法里,把自己过的不好的责任推给想象中的“加害者”,比如这位女士不离婚,会说当初结婚、家人就反对,现在离婚,岂不是自己打脸自己?

    这样的心态或许你不熟悉,但在咨询室里还比较普遍,在婚姻或者生活中其他方面遇到问题时,不是及时去面对处理,而是“将错就错”,认为自己遇人不淑,自己过的不好,不是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而是别人导致的。因为秉承着“改变就意味着过去是错误的”,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过去的选择的错误并承担应有的责任,也就没法改变。

    这是常见的两个认知误区。

    原因二,想改变却做不到,是因为不了解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

    想改变却做不到,是因为对改变的本质还不了解。

    当我们讲很想改变成什么样的时候,其实这是我们期待的“好”,而这个期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现实,只是我们想象的。

    比如:我们知道了谁谁坚持多少年早起,实现了怎样的目标,那我们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所以想改变,要注意:这里的“成为怎样的人”是想象中的,并没有切实体验。

    而现实困难在于,当早上闹钟想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最真切的体验是:温暖的被窝好舒服,那才是现实的、当下的、对自己感官有意义的体验。

    紧接着,当连续多天没能实现早起时,对自己会充满自责内疚,而这些负面感受会很容易让自己放弃改变的计划。

    其实要打破这个循环,只要知道改变的本质是增加新体验,创造新经验,并不需要去和之前的行为体验较劲。从容易行动的小事做起,尝试替代性新体验。

    书中举了一个女生节食的例子,咨询师通过询问,了解到女生控制不住食欲的原因是用这样的方式填充下班后的孤独时间,引导其考虑还有没有其他替代方式获得充实感,是不是可以从比较容易的选择去做尝试,女生选择了下班后去图书馆。一旦有了新的体验,改变才有从0到1的突破。

    改变的困难还在于突破舒适区

    从前面的一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改变的本质很简单,就是“创造新经验”,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你会发现旧经验根深蒂固,新的经验很难植入进来。旧经验之所以难以松动,是因为心理舒适区的存在,所谓心理舒适区就是,对待环境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和继发性获益。比如讨好或者不能拒绝可以在关系中获得认可或免受责罚。这里所说的心理舒适区是,对待环境,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而不一定会让心理感到舒适。

    那如何突破“旧经验”的限制,走出心理舒适区呢?作者给出了方法:检验“人生假设”

    所谓“人生假设”,简言之,就是一些固有观念,比如:有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只有利益关系,对方喜欢我是因为我有钱;有的人认为发生冲突就是不好的,不对的等等。检验“人生假设”就是通过他的行为,推断出他的固有观念是什么,再检验观念的正确性,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

    怎么可能一下子看到“人生假设”呢?有一个方法,就是“心理免疫X光片”,其实就是去探索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

    举个例子:在会议上,你会不会明明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问你看法的时候,还是会说很不错,不是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一到类似的场景,就只会附和?很想改变自己,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可就是难以迈出第一步。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心理免疫X光片”的方法,梳理你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你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一、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是什么?

    二、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是什么?

    三、潜在的好处是什么?

    四、内心重大假设是什么?

    比如刚刚提到的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来试着回答一下这四个问题:

    一、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更自如地表达自己;

    二、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是什么?经常附和别人;

    三、潜在的好处是什么?好处就是可以不发生冲突;

    四、内心重大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就是如果有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到这里,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我们是因为不想有冲突,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那要检验这个“人生假设”是否正确,可以从第三个问题入手,“潜在的好处是什么?”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可以看到,我们从旧行为里获益的是什么?我们心里期待的是什么?不能接受的是什么?不难看出:我们想要的是表面和谐的关系,而不要冲突,那么如果真的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了冲突,会怎样?

    这需要在行动中去检验,比如你可以先找不那么重要的会议,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看有什么结果,同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对照和原先的设想有什么不同。

    在这些不同中,慢慢扩大自己新体验,不久就会代替原有自己想改变的行为。当然,改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点一点尝试,一点一点转变。

    小结

    首先,不能改变第一种情况是不想改变,往往因为存在对于改变认知的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权,第二个误区是改变意味着过去是错误的,不愿意承担责任。

    第二种情况是想改变却做不到,这往往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改变的本质,那就是塑造新经验,但是新经验塑造很难,因为“旧经验”根深蒂固难以突破。

    而“旧经验”难以突破是因为“心理舒适区”的存在,我们可以利用检验“人生假设”的方法走出心理舒适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1(陈海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xa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