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围城》中读过一段文字,大意是褚慎明让方鸿渐等人惊叹羡慕不已,因为他称呼罗素的乳名,同时说罗素请他帮忙解答过许多问题。
听闻此言,人们自然觉得他了不起。而罗素也确实问过他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计划,茶里搁几块糖这一类非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看完这段我笑了,世间这类人还真是不少呢。
你或许也曾在不同场合遇见过高声介绍自己认识这位名人,与那位高手合作过的人。
你在羡慕妒忌的同时,也许不会想到,他们或许只是因为工作关系在某种场合看到过那名人高手一眼,又或在某个众人参与的饭局,在同一桌上听那名人高手讲过发达史。
人家不记得他们,他们却总记得那些众人一起与其会面的场景。
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个人的角色错位。卖名牌衣服的人、攒了大半年工资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的人,和平日买名牌衣服就如买摩卡冰沙一样的人,很明显,是三类不同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与名牌衣服的联系而成为同一类人。
同一个场合下,会有许多不同的人。一个宴会上,有人是客人,有人是主人,有人是服务生。
但因为在同一场景下,人们很容易便有了角色错位感。
客人吃过后,转身可能就会对朋友说,我认识某某大人物。服务生回老家也可以自豪地说:“那大人物单独问过我问题,与我亲切交谈。”
他们并不算说谎,见过了,确实可以说认识,只不过人家不认识你罢了。服务时,确实大人物会单独问你问题:“你们店有什么招牌菜,你来推荐一下。”
因为这些场景是他们生活中的高光时刻,于是人们经常会听到他们在人前高声宣扬自己的得意,刻意告诉人们当时自己是在场的。
假如这是日常生活,谁又会去刻意告诉别人呢。所以说,人们缺少什么,才会刻意在人前炫耀什么。说者不自信,听者随意听听便是了。
一个人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接受喜欢真实的自己。靠着在人前炫耀自己并不自信的东西,人们感觉不到它的美,说者也会觉得内心胆怯、空荡且无趣。
角色错了位,弄丢的是自己。
文|枫叶丰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