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还是李煜的好。
一重山,两重山,是地理的隔阻,山山相重,与下句的山远天高无隙相接,思远之情顿生。枫叶丹已转为时间性,秋色一点,菊花开,菊花残,更是时经一秋,与塞雁高飞顺势成章,重点呼之欲出,人未还,何以还?心还身难还,悲情深似海,然落笔却浅,一帘风月闲,更是进一步淡化。
这就是文学化的情感表达吧,深入浅出,思之万愁,看却淡淡,一个闲字了得。
纳兰性德的遭遇毕竟不同,表达的情思当然有别,单就文学而言,前后连贯与转折就有所逊色,连有隙,折不明,字里字外深浅差无几,留白稍欠。当然这是与李词相比而言,乡愁怎能与亡国之恨同日而语。但独立出来自是高过常人许多的。
佚名者的三思,全词都是时间性的铺陈,少了转折,何人与君醉,格局也小了一些,属于个人情愁,感染力自然就削弱了许多。
李词的用字遣词是他一贯的浅显直白,鲜用经典,佚名词在这点上与之相近,纳兰性德的字词就有了一些生僻,多了一些文士风骨。这可能是李煜的魅力之一,贵为一国之君,词若平民之语,这也可能正是李词的功力所在,大美至简。
难得有心人如此剪辑,难得共鸣者一再相仿,美哉文学,美哉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