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追求人生的完美,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人永远无法看到自身的完美,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无法促成这个美好的愿望。
【镜子】
镜子是个神奇的东西。当它完好如初时,在镜子面前看到得的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当镜子被打碎时,每一个碎片中都有一个自己。
把打碎的镜片拼接还原成一面镜子,我们将看到无数的自己。
哪怕是一面完整的镜子。我们都没有办法看到,面对镜子时,背面的那个自己。
这时能看见背面自己的,只有自己周围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镜子,看得到不同的你。不过往往除了某种目的,他们不会对你进行主动的反馈。
要想看清自己,就要刻意的摆放周围人的位置,为自己营造一个场景和环境,通过镜子的反射,看到更全面的自己。
那时需要考虑的仅仅是,你想要了解自己的意愿有多强烈,才能促使你去营造这样的场景和环境。
【拼图】
当这面镜子失去了镜像映射的功能,它就会变成一幅绘制你人生的拼图。其中的每一个碎片都是我们过往记忆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瞬间。
我们会以为自己的人生全是碎片,拼完了,就组成了完整的自己。可往往最后的那个碎片就是我们离开的瞬间。
以活着的人的认知,最后那幅美丽的完整图片画,我们始终是无法亲眼目睹的。
我们一直在期待圆满,只是因为我们觉得现在的自己还不够圆满吧。
其实,我们自己也只是一块小小的碎片,和很多相同的碎片拼在一起是个族群。进而,把这个族群也看成一个碎片,无数这样的碎片拼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那更是我们无法企及的遥远。
明知这是一幅自己永远看不见全貌的碎片,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已经完成的部分看起来不那么孤单,最好还有一点美丽,那就很棒了。
【读书】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翻译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懂的一切,让自己不再觉得孤单,让自己变得愈加美丽,让自己确信自己的存在。
了解的越多,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越大,我们所见的天地才会越广。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源自于我们大脑的认知。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学习更是我们的本能。这一切都是为了扩充我们大脑中的认知。反人性的永远不是读书和学习,而是强制下的读书和学习。无论是别人强制,还是自我强制。
之所以我们要扩充和健全我们大脑中的认知框架,是因为每一个作者写出书,只是在作者自身环境下的一种自洽,与你没有太大的关系。
是不是读书人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成为一个读书“的”人,而且是一个读很多书的人。因为书就是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读懂的书就是获得了前人留下的信息和智慧。
当你读了足够多的书,认识的世界才会更完整,才能更熟练的把这些信息的碎片归类整理,填充入自己的认知框架。
说读书无用的人,要么是不读书,要么是书读的不够多。这和书本身没关系,只是他获取信息的渠道或理解信息的方式不同而已。
【表演】
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理解信息的方式不同。注定了我们要去适应不同的场景和环境,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换取我们无法从书本上获得的信息。
我们未来制定的目标,就是我们预设的脚本;我们希望活成的那个样子,就是我们给自己定位的角色。角色和角色之间还能升级、迭代、互换。
每一人都在努力地表演,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人设,不断拓展和放大自己的带宽。我们都希望演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场好戏,我希望演出自己预定的那个结局。
我们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就是一场完美的表演。可是每一次令人诧异的演出,更可能是情绪使然的瞬间迸发。
允许自己的失控。跟随自己的情绪。就像面对映射着千万个自己的重圆破镜,你敢说哪一个不是自己吗?每一个自己都要走一遍,人生不够用,就跟着最大的那块碎片前行吧。
【依靠】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路上孤独的走着,自己的每一个碎片都在向着这条路上靠拢。走到一个地方,停下来,聚在一起,我们才看到了那个相对完整的自己。
我们用这样的自己,去靠近一群同样在寻找自己的人,我们紧紧抱成了一个孤单的群。
无数孤单的群,汇成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在一望无垠的黑暗空间中,孤单的存在。
而这群近距离汇聚在一起的孤单的人,用共识把历史写成了诗,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当一个男人想要找人靠一下的时候,不是因为像你说的那样,他像个女人。而是在那一刻他放下了演员的身份,让你看到了他的孤单。
善待每一份孤单,因为你也是孤单的那个人。之所以当下你没有觉得孤单,很可能你正在用自己的孤单,帮助构架着这个世界的完整,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一块有意义的碎片而已。
人生的不完美是一种必然,不断靠近这种不完美也是一种必然。
看得见的部分好好演,看不见的部分好好想,让自己心安,万事才会理得。完不完美也只在一刹那,看不看得见,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说句人话:“当下,好好活着,比啥都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