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曾说过:“认知是人之间的唯一壁垒。”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曾经那些横亘在人们之间的壁垒,比如血统、出身、地域、阶级,正在逐渐变得模糊。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只有认知差距。
有些人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但现实常常是,很多人拼尽全力,却依旧在原地踏步。
为什么?
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努力”本身,而是努力的方向。
如果不改变认知,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
认知的局限,才是人生最大的桎梏。
敢于正视自己的局限,跳出固有的思维,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01.懂规矩与守规矩?
余华在成为作家之前,曾是一名牙医。
在口腔医院进修时,他遇到了一位同事。
他跟余华一样都很喜欢文学创作。
看到初出茅庐的余华,他奉劝余华早点放弃这个文学白日梦,踏踏实实做牙医,平平稳稳一辈子。
他告诉余华:“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
然而,年轻的余华并没有听进去。
余华坚定地说:“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
余华的文学道路并不平坦,经历过无数次的退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最终,余华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创作出很多经典作品。
《天道》里有这样一句话:
“做事不按规矩做,是做不成的;可如果事事都按规矩做,也做不成的。”
懂规矩的人,能够在同一件事中遵循共同的原则。
但如果只知一味地守规矩,遇到困难不敢突破常规,不肯创新,那么一切都将停滞不前。
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曾在医学和写作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写作。
摩西奶奶在暮年才重新捡起画笔,完成她一生的艺术梦想。
有时候,实现理想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能力,而在于选择。
成功的人从不怨天尤人。
因为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来都不是能力,而是敢不敢去突破。
真正的差距,藏在胆量和勇气里。
02.难得糊涂
北宋名臣富弼曾遇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指着鼻子大骂。
尽管那人说的什么富弼听得清清楚楚,可他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依旧淡定地往前走。
有个热心的人看到这一幕,特意追上来提醒他:“有人在骂你呢!”
富弼笑着摇了摇头,说:“他应该是在骂别人吧。”
这位路人半信半疑,又走回去确认,发现那人的确是在骂富弼。
于是他再次跑来告诉富弼。
富弼仍旧很平静地说:“可我并不觉得他是在骂我。”
那个撒泼咒骂的人听到富弼的话,反倒觉得自己无趣,转身走了。
虽然这件事不一定完全属实,但从中可以看到,富弼的从容与智慧。
他并没有因为别人的恶言而动怒,而是选择了“装糊涂”。
有时候,适当的“装糊涂”,反而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正所谓:“难得糊涂。”
尤其是懂得在适当的宽以待人,避免被别人的情绪左右。
有些事不必追根究底,有些话不必非得争个谁对谁错。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对待自己,要严谨自律。
有些时候放下自己的执着,给自己一份宽容,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不争”的从容里。
太过计较,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
03.别让过度焦虑坑了你
余华曾说:“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扰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焦虑,实际上只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
但过度焦虑,却会让人陷入无端的内耗,拖累自己。
适度的焦虑可以促使人们主动寻找办法,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
网上有个视频,讲的是一家人出门旅行,到了机场才发现——行李竟然落在了家里!
换作别人可能早已乱做一团。
可这家人却异常冷静,淡定地办理登机手续。
他们甚至觉得,这是个重新审视生活习惯的机会:
“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物品?”
最终一个电话解决了问题。
拜托亲戚去家里帮他们把必要的行李快递到酒店。
面对突发状况,他们没有沉溺“怎么办,太倒霉了”这种糟糕的情绪中,内耗自己,而是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生活中,很多焦虑其实都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正因为如此,才会陷入焦虑。
缓解焦虑的正确方法,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它,而是直面它,找到解决方案,然后让它过去。
不要提前焦虑,也不要预知烦恼,生活就是见招拆招。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写在最后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往往源于认知差距。
有人沉迷短视频,虚度时光。
而有些人却善用碎片时间,充实自己。
认知的差异,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唯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持续学习,才能打破认知的局限,打开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点个在看,与书友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