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想法
读《呼兰河传》续4

读《呼兰河传》续4

作者: 桥边的姑娘hello | 来源:发表于2024-11-11 12:13 被阅读0次

而我却十分享受徜徉在这种文字中的快感。它能够使我在这世俗的社会里活出自我,不孤单,不卑微,不阿谀奉承;要豁达,要坦荡,要上进,要人间清醒;如果可以,还要拯救……

两条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大街,加上长约五六里路的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及几条胡同,组成了并不十分繁华的呼兰河城。即便是相对而言热闹的十字街(两条大街的交汇点)上,也不过是些金银首饰店、布店、油盐茶庄和药店,最别出心裁的算是洋医生开的拔牙店,挂着个大大的招牌,招牌上画着一排斗大的牙齿,这高大上的广告,使小城里的人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竟不知道这店是干啥用的?你看人家卖盐的门口一个‘盐’字,卖油的门口一个‘油’字,她这是搞得啥名堂?自然生意就不好做,挂了两三年也毫无起色,迫于生计,也就改行做了收生婆。西二道街上更惨淡,只有个清真学校设在城隍庙里,最有故事的还是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他除了给你上演一个又一个摔泥坑的笑话,笑的你直不起腰,肚子疼,它还有淹死猪的使命感,它不淹死猪,城里的老百姓怎么吃猪肉?难道说的确吃的是瘟猪肉?吃了瘟猪肉自己不是很没面子?即便多少年才淹死一只猪,泥坑的这个人设也会因此建立的顺理成章,完美且牢固,你说这不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是啥?你看多少人说沿着墙根种树,说拆墙让出路,就是没有人说用土填平,别的不说,就说填平了,大家怎么吃猪肉吧?所以谁也不提填平的事。

读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和父亲走街串巷去卖蒜,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遭遇驴子和车陷入泥坑的事,那种无助感,深深的印记在我的心里,终生难以抹去。在我的一篇文章里有提到过这件事,构思小说是一群人帮助了我们,而现实生活中,是我默默无闻勤恳的父亲用汗水告诉我,有些苦难只能自己扛。每每这时,我脑海里总会闪现《活着》中的富贵和《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他们的人生很卑微,但是形象很高大,所以父亲在我的心里无人能及。

促使人成长的力量比给与更昂贵。

呼兰河城胡同里的插曲也很悦人。卖烧饼麻花的、卖凉粉的,卖豆腐的,挎着篮子挨家挨户问,问了上家问下家,直到问遍也没买的才肯离开,当然也有买的,你看买麻花的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带着五个孩子,齐刷刷的排成一排,结果到最后闹得人仰马翻,小贩也不过收到了三份麻花的钱后,被那女人赶了出来,继续下一个胡同卖,有个老太太拿着被大家摸索的乌七八黑的麻花说:“这麻花可真干净,油亮亮的。”主人立马附和:“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呼兰河城里的老百姓就是这么容易满足、认命的活着,在他们的认知里,但凡发生的事就是它应该发生的,从没有人去质疑其中的原因。顶多实在解决不了的事,不是还有跳大神,赶庙会,野台子戏,放河灯,唱秧歌,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吧!其中也是样样都有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呼兰河传》续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br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