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歌

作者: 沈祎荧 | 来源:发表于2018-05-16 12:58 被阅读96次

    读萧红《呼兰河传》

    寂寞的歌

    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总觉得应该写些什么。这本书真的是看了很久很久。萧红的文章,看来让人寂寞,让人悲凉,让人透不过气。每次看了几页总无法继续,因而一拖再拖。今天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虽然看完内心仍是沉重。萧红是寂寞的,她笔下的每一个女子都是悲哀又苦命的,看不到希望,也没有期待。虽然没写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每一篇都笼罩着浓得化不开的悲哀,实在是一次沉重的阅读体验。

          我读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一本合集,除了《呼兰河传》,还选取了《生死场》、《小城三月》、《王阿嫂的死》、《旷野的呼唤》等共十一篇小说。给我印象深刻的也是《呼兰河传》、《生死场》与《手》这几篇。以前现代文学史课上接触“萧红”这个名字,也仅仅是接触,并未去了解,更不用说去细读她的作品,自己的主观认为,她的作品肯定是满篇的抗日救亡的口号,必是枯燥无味的。但,我们如果没有去真正地了解,这般狂妄地下结论实在是有几分愚蠢和可笑的。这也是我读了她的作品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体会是,萧红作品里的女性角色以及所形成的女性观。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对贫苦女性的描写与刻画,几乎每一位都有都有与生俱来的悲哀。她们的悲哀,很少是自身性格或主观造成的,大多是千百年的历史或时代所造成的。比如《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愚昧的群体意识把一个健康活泼的女孩活活折磨致死,读来无不使人落泪。为小团圆媳妇而悲,为生而悲剧的女性而悲,为封建愚昧尚未觉醒的人们而悲。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是跳出了自身的局限来反观历史的。《手》里的王亚明,一个努力追求改变自身命运的女孩,最后也是在雪地里迎着朝霞与梦想渐行渐远。女性努力对自身命运的改变,在萧红那个时代,确实是有一段距离要走。       

    第三点体会是,萧红的作品,大多是以自己的故乡为原生态背景的。且不说《呼兰河传》是直接为家乡作传,像《生死场》、《牛车上》、《小城三月》等,满满都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不是对故乡爱得深沉,断是写不出这么多熟悉且亲切的景物的,哪怕是一阵风,她也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去描写。虽然她十几岁离开故乡后只回去过一两次,但故乡无时无刻不在她的梦萦里。这其实是许多作家的共同性,生命开始的地方,总是给了他们最多的滋养,比如湘西之于沈从文,高邮之于汪曾祺,……         

    最后一点,是关于萧红的寂寞,力透纸背的悲凉感。看萧红的作品,是很难体会到阅读快感的,不像武侠小说,快剑恩仇,非常解恨。她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无望的空旷而又绝望的荒野里,透不过气,找不到出路。虽然努力在找出路,好像总是徒劳,跳不出那个死寂的牢笼。萧红似乎是毫不吝啬使用“寂寞”一次的,几乎每篇都出现过,正是她无法宣泄的寂寞感和悲凉感。她的童年从《呼兰河传》略约可以知道,是寂寞的,虽有祖父之宠爱,却是缺乏欢乐的。不是寂寞,怎会去日日关注街上一个泥潭子;不是寂寞,怎会去关注倭瓜开的慌花;不是寂寞,怎会关心那黑天眩地的风……还有坎坷的感情经历,所处的动荡年代,都是她寂寞的根源。她寂寞地生,最后又是在异乡之香港寂寞地离开,她的人生也是如她作品所描述的一般浓得化不开的寂寞与悲凉。       

    有文学评论家评论,萧红做人是不及格的。也许她寂寞的根源也是她人格缺陷的根源。我没有深入去研究她的人生经历,也没有系统地去通读她的作品,是不能去妄加评论的了。我只能说,看她的作品,就像是听一首寂寞的歌;她的作品,也正是一首首寂寞的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寂寞的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dp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