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日期间请朋友吃饭,之前就想去陶陶居喝茶,正好趁这个机会和朋友一起去陶陶居聚聚,然后给陶陶居电话咨询定位,说他们不接受预定,先到先得,而且吃饭时间只有两个小时。陶陶居不是自助餐也要限制时间吗?我只能说他们家的生意太好了,为了翻台率,把喝茶的精髓全部放弃了。虽然事后我们并没有吃上两个小时,主要原因是想饭后走走。但是吃饭期间到我们离开排队的人特别多,生意超级火爆。从这个现象来看,消费是升级了,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消费降级了呢?
消费降级,名词,尚未收录进入词典的流行概念,大意指人们为了弥合个人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之间的差距,以牺牲品牌、品质、品味为代价,放弃效率,放弃追求效率和体验,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消费行为。简而言之,花更少的钱,办一样的事。
今年因为各种原因吧,生意特别难做。公司楼下的大小餐厅关门了很多家,华为的任总在告诫我们寒冬来临,新闻上的头条永远是大公司炒人裁员等等;但是在各个卖场或者其他场景里,又是一派歌舞升平,大家比拼的是各种奢侈品。所以,对于我们这种个体来说,重要的不是升级或者降级的概念,而是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你的消费能力能达成吗?
用和菜头老师的话说,重点是你的级别,你的层级到底是什么?
也许我们说消费级别更真实的原因在于我们都想着往上升,就像一个段子讲的那样,我看上了一件衣服,那得有跟这个衣服匹配的鞋子,跟这套装饰匹配的包包,跟这个包包匹配的出行的工具汽车,跟汽车匹配的住所房子,以及等等。也就是欲壑难填。
和菜头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虚实比。所谓虚实比就是你购买一件商品,其中为了满足个人虚荣的部分有多少,为了满足个人实际需求的部分又有多少?虚实比就是这两个数字的比值。在过去,对于生活安稳的中产阶级而言,这个比值是应该是远大于1的。而在所谓的消费降级到来之际,这个比值正在快速回到1附近,甚至变得更低。但我认为,这种低虚实比应该是生活的常态才对。远大于1,说明人们对于未来极度乐观,暗示了存在大量的借贷,换句话来说,人们透支了自己的未来,这不可能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们回归到真实的生活里,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只有那么几样,那么,消费升降级对我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消费升级听起来更像是欲望膨胀,消费降级听下来则像是欲望脱水。我们应该做的是列个清单,看看自己真实需求是什么,然后做断舍离,断的是欲望,舍的是虚荣,弃的是我们为了那些物质而来的焦虑。这样下来,我想每个人的心态也会平和很多。
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成,不想成为欲望和金钱的仆人。能大方地说我买不起,也能大方地为自己的爱好买单,一旦能说出“买不起”三个字,我就能从追求级别的游戏里彻底退出,也就自然不会感觉到焦虑,感觉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压迫,感觉到自己必须要买点什么来证明点什么。
证明自己的途径太多了,并不需要外在的物质;又或者我们需要证明自己什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