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读这首诗时,如果没有标注诗人的名姓,我是绝对想不到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的。
在我的印象中,李商隐的诗是朦胧而晦涩,迷离而多情的。他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他的"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他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的"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字里行间,字字句句,无不流露出他的深情与怅惘。
可是在这首《北青萝》里,李商隐给我的感觉是清冷的,从人世间的纷繁是非中抽离出来,诗中的李商隐表现出了一种看开之后的淡泊与透彻。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他说,这大千世界也不过是一粒微尘,何况生活在这世界之中的个体呢?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拥有爱与恨,为自己徒增烦恼呢?
我想,这一刻的李商隐确实是生出了舍弃爱恨的禅心的。可是他真的能够做到无爱亦无憎吗?答案不言而明。若是他真的彻底放下了,那么今天的我们,也就读不到李义山那些缠绵而多情的诗句了。
李商隐这一生是极苦的。生于晚唐,盛唐的繁华早已落下帷幕,昨日恍然若梦。他年幼丧父,作为家中长子,撑持门户的担子自然而然便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屡次科考不中,几经磨难后终于考上,后来却又卷入党争之中,无法独善其身。他空有一身才华抱负,却无处施展,只能四处辗转漂泊,就像他诗中的那只流莺,天大地大,却无枝可依。
这样苦的一生,作为旁观者的我倒是真的希望他能看开并且放下,安然了此余生。可是他终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吾宁爱与憎",与此相反,他一生都怀抱深情,难舍爱恨。
在某一年的暮秋时节,李商隐独自一人游览曲江,期间创作出《暮秋独游曲江》,诗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是了,这才是李义山。他深深的明白,只要此身还在,他就无法舍弃爱憎,无法割舍对这个世界的情感。
人生在世,有数不尽的烦恼与磨折等我们去面对,在人生中的某一刻,相信我们也会生出如"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般的感慨,可是身为凡人,又有几人能真正割舍世间的爱恨嗔痴,完全做到无牵无挂呢?
有佛偈曰:
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然而我不怕忧也不怕怖,我只愿做个能爱且憎的凡人,对生命多情而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