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封建王朝,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是DI王的一项重要功课。在没有互联网的过去,DI王通常有四个选择。

选项A:焚书坑儒。既要在物质层面摧毁信息源,也要在生理层面消灭人,简单粗暴,效果明显,DI王站在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然而,这是一种副作用极大的方式,秦二世而终就是例证。
选项B:文字狱。以生理层面的消灭实现心理层面的震慑,可是知识分子以讽刺小说、藏头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DI王忙于事后的救火,却无法进行事前的预防。

选项C:口水战。组织一批官方写手,与江湖写手打一场阵地战,表面上前者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加持,但是往往圈养的生命力比不过野生的,DI王坐山观虎斗,反被虎来伤。
选项D:科举。设计一套涵盖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为一体的方案,只要知识分子读好DI王指定的教材,按照DI王约定的规则,学而优则仕,DI王便能让你衣食无忧。

显然,在成本与收益的考量中,从隋唐以降,选项D越来越得到DI王的关注。反映这一趋势的,最突出的DI王是宋朝的几位DI王。
宋朝,据说是没有知识分子因为写了几句与主旋律背离的文字而丧失生命的,最终就是挨几顿板子,关几日黑屋。
正因为对宋朝心向往之,所以有关宋朝的文章总能引起我的关注。不久前,朋友送我《风雅大宋3*熙宁变法》,再一度强化或者是修正了对这个美好时代的印象。其中,苏轼逸事的摘录与演绎,使我对他的关注从作品解读转向更深层的性格生成。

在宋朝众多的知识分子中,苏轼承载着后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苏轼都做了啥?一会儿批评时事,一会儿调侃政ZHI,一会儿思念兄弟,一会儿怀念亡妻,一会儿调戏和尚,一会儿掻拔侍女,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的自由乐章。

不仅如此,苏轼还善于与鬼神对话。面对鬼神,苏轼内心是勇敢的,坚定的,我没有理由去惧怕你,哪怕你施出了许多障眼法。进一步说,苏轼对鬼神免疫,那么更能戳穿DI王的神秘感。

DI王安排苏轼去地方任职,他是满腹不合时宜,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顺便夹枪夹棒地与同僚开起了玩笑。须知不是所有人都能容忍苏轼以及和他同样性格的知识分子,在性格决定命运的铁律下,“文人相轻”情绪刺激下大家在宋朝的官场与民间演出了一台台变法与反变法的大戏。以变法为方式,知识分子将原本应该沙盘推演的游戏放在了社会生活的现实中,出现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善善恶恶,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远离政ZHI漩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