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开始读韩鹏杰的《道德经说什么》,按照计划,这周阅读了前四章节的内容。摘录一些文字及个人感悟在下面。
在序章里面我摘录了以下这些内容:
明朝的关学代表人物冯从吾先生,长安人。冯先生把古往今来的大学问概括为一百零八个字,他认为不管讲了多少,其实古往今来的大学问都不出乎这一百零八个字。这一百零八个字主要就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做个好人;第二句话,存点好心;第三句话,行些好事。再讲古往今来的大学问,也无非就是如此。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我最近几年也看了不少书,但回过头来,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过,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还不如不看。这里把古往今来大学问总结为三句话,再归纳一下:存好心,做好人,行好事。这其实又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也许大道至简。我们用毕生去寻求真理、意义,蓦然回首,却是最基本的东西。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这就是古往今来的大学问,但我相信这就是,我觉得人生可以少一点困惑,就以此作为一个行事准则,经常三省吾身。
“少则得,多则惑。”
Less is more. 我最近经常会想到减法思维。现在每天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是非常海量的,甚至有时候我感觉到我的身体里面有一只怪兽,它是需要把信息当成食物的,在闲下来的时候,就总会想着吃点什么信息,刷刷新闻,看看微信...吸入了很多信息之后,又觉得一天白费了。之前也看过左耳听风的一篇文字,说大家通过刷短视频等认为自己也在学习,是在用99%的时间去获取1%的知识,我生活中有注意这个,所以我的手机上面没有短视频应用,微信朋友圈入口也关了。有时候还是会刷新闻、刷微信消息。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更多,那就去追求更少吧,把时间留给工作、陪家人、学习、“发呆”(也许是老子讲的无的状态)。
序言里面还提到了老子的职业背景和写作背景。
老子是一位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官职有一个好处,可以看很多书和档案,在公元前500多年前可是很不容易的。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跟《论语》类似,其实都是一些对话,《道德经》不同的是把对方的人给省去了。《道德经》是很多人给老子提的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老子给予答案,然后把这些答案总结提炼升华了。
读《道德经》之前,再了解一下它的目录结构。
《道德经》就以第三十八章为界,第三十八章以前就叫做《道经》,第三十八章开始以后就叫做《德经》
白岩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分之一《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他对这本书评价有这么高,白岩松也认为《道德经》就是一本领导学经典,不是给一般人讲的。
序言里面其实把整本书的大概内容都讲了一遍,内容很多,我们先看看具体的《道德经》的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易经》有两扇门,乾和坤,《道德经》的两扇门就是第一章和第二章,这一章核心的字是“无”。
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名可名,非常名。道是高的,你把它解读出来就落下乘了。道是全面的,你把它讲出来就片面了。为什么?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语言,语言是有局限的,你用语言来讲这个高大的、全面的道,你讲出来不就低了、片面了。大家平常也这样讲,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两句诗。我们拿语言来解读这个道,解读出来的道就变得片面了,变得低了。不能用语言解读道,用形象。给大家一个形象,大家自己来领悟。咱们文化的最高的目标就是悟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因为这东西最后还得落到自己身上,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一章解读了世界的本源,根据这个世界的开端、本源,他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这种方法,提出一对重要的范畴“有和无”。沿着这样一个思路,第二章也讲的是世界运动的规律,以及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两句话——叫“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
有无相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像杯子,外边是“有”的部分,中间是“无”的部分,正因为有“有”的部分我们才能用中间“无”的部分。反过来也一样,中间“无”的部分有用,空的部分有用,“有”的部分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再玄而又玄,往更高的方面追寻。“为,无为。”为就是有为,你想要有为,你得明白什么是无为,想要得到这个实的,你得知道什么东西该舍,该去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难易相成
“图难于其易”。图就是谋划,你要谋划做一件难的事情,你怎么做呢?怎么练习?你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不要眼高手低,“为大于其细”,你要想有大的作为,要从小的事情做起。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包括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老给大家强调大的目标。终不为大,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完成,最后就达到一个那样的结果,一步一步来。老子在这里边强调的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终不为大,终能成其大。
长短相较
名与身孰亲?名利和我们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呢?身与货孰多?我们的生命和我们追求的财富比起来,哪一个更珍贵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名利追求过分了,过度地追求溺爱、喜爱,一定让我们耗费巨大,甚爱必大费,甚至搭上命。
知足可以不辱,知止才能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持而盈之,你追求满,太贪了!不如其已,不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想把那铅笔尖削得尖,最后就削得只剩下铅笔头,削尖就断了。
高下相倾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果没有这个本,没有这个基会怎么样,就倾倒了。我们做事的时候要谦卑,善于处下,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居上。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你要想站在上面,领导好下面这些人,在语言上一定要谦逊。不要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
音声相和
不同的人,包括不同的食材、不同的调料一样,不同的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你都允许他发声,形成的最后的统一才是一个真正的和谐,就像音和声一样,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想站在前边,领着后边这些人做事,要想成为他们的核心,真正的领导者,大家认可的,你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你才能够居前。“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要先人后己。你站在前排,位置优越,有什么利益,你要先抢的话,后边人抢不过你。可是别忘了后边那么多人,什么好处、利益都抢在自己手上,后边人有的就离你而去了,更多的就起来把你推翻了。
一个有智慧的有修养的领导者,圣人,做事的原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后其身而身先”,第二句,“外其身而身存”,越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才能有更好的存在状态。第三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处无为之事
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做事,好的这些领导者做事,应该怎么做?处无为之事。正因为让你有为,应该从反面来理解,因为事情都是相反相成的。你说有为就是天天忙吗?天天折腾吗?你得了解哪些是该无为该舍掉的,处无为之事,才能达到更好的有为的效果。
成都武侯祠,“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行不言之教
身教重于言教,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行不言之教。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是说我自己认为我说一万句话都很恰当,不如沉默是金。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讲得越多,最后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山穷水尽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恰到好处就好!这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就是创造,不管我们创造了多少,都不要认为那只是自己的功劳,“生而不有”。你看这天地,就像我们讲的创造了万事万物,它不是用占有的态度来对待,垄断的态度来对待,它为我们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土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管我们对别人多有好处,多有恩德,都不要把这个当作一种倚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我们对别人的好处,你就把它忘了吧,别人对我们的好处,我们要懂得感恩,恃就是倚仗凭借。长而不宰。做家长也罢,做官长也罢,都不要认为我们能掌握主宰自己的儿女,主宰自己属下的命运,一旦有这样一种想法做法,恐怕就要反目成仇。
有了功劳,有了作为,不要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对我们大家也是一样,我们做了点事,一开会的时候见面就说大家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功劳有多大吗?我对你们的恩德有多广吗?你越说大家越反感。你不讲,你做的事情都摆在那儿,别人替你宣传宣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不居功自傲,不四处宣扬,它反而存在得更长久。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第三章,老子就讲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大家对一件事情不应该只看到一面,也应该看到这个事情的另一面。这个事情就是尚贤。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百姓难治是你上边瞎折腾,把民心搞乱了。所以对领导者来讲,他的很好的治理的这种方式,你别老这样的妄为,这样才能够使民心素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话出自第三十二章。朴素啊返璞归真啊,这种朴实、诚实是道的一个核心的品德与智慧!在对天下来讲,没有什么比它力量更为强大。所以强调民心素朴,强调政治无为,不要妄为,不要瞎折腾,要按照规律、规则来,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
这一章的理解的核心在这个“冲”字。
冲就是二中。二是什么?这两点是什么?就是阴和阳。道是什么?一阴一阳之为道。
既然道是阴阳,两者相互综合,不是只突出一点,所以叫挫其锐。阳,讲突出,阴,讲收敛,这两者相互融合。
任何事情你不要只站在一面看,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只站在阳或者阴的角度看。你看这个世界都有日月都有白天黑夜,这两者之间你只懂得站在一个地方,绝对的光明中,和在绝对的黑暗中是一样的,如果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白天,那大家太痛苦了,它是这两个方面综合,所以我们看事情也是一样,不仅懂得站在自己这一面,还要懂得站在另外一面看,这样才能够对事物的纷扰、纠结,有正确的解决方式。老子讲这人对事物认识清楚了,你才能够解其纷,你也懂得应该挫其锐,也能懂得解其纷。
光同尘是讲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叫外圆而内方。
“解其纷”。我们遇到的很多的问题,其实在认识上解决了,就会像那种智者一样,真正有智慧的人一样,淡然一笑。很多问题你能够洞察洞明,有洞见。
中国人养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练武有武道,什么事情最后都是在技艺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这不是看不见,但是若存吗?看不见,但是它好像到处都存在。湛兮似若存。
道理很多,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还需反复研读思考。这篇文章也会持续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