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参加了某图书馆的阅读马拉松比赛,各行各业的人集聚一堂,共读一本新书,读完了之后,扫码答题,每答对一题便在原先的阅读时间上扣除一部分,参赛人员按照阅读时间长短排名,时间越短,排名越靠前,奖品越丰厚。对了,答题时不能带笔记和书,更不能百度。
一等奖是不敢想,二等奖有些勉强,三等奖绰绰有余,即使没奖,只要完赛就能带走一本书,抱着不会空手而归的喜悦我报了名。
比赛那天,一众参赛者在图书馆报告厅集合。一眼望去,半数人身穿便服,半数人穿着各自单位的制服。在他们闲聊之际我得知,原来是单位要求统一着装,比赛期间有电视台记者来,穿着制服代表他们是带着任务的。
比赛统共六小时,10点开始,16点结束,13点之后才会给出答题系统的二维码。13点之前,报告厅基本上处于安宁祥和的状态,偶尔能听见记者照相的嚓嚓声。13点之后,报告厅就炸开了锅,原来有许多人用三小时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阅读,一直摩拳擦掌等待扫码,码一出,他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伸长手臂去扫码。结果不太乐观,就跟大学选课似的,系统崩溃,没进去的人该页无法显示,进去的人,网络混乱无法提交答案。
去答题的人分这么几种:第一种,真读完了;第二种,没读完不想读了;第三种,没读完但是想提前答题;第四种,读完了答题。
安静的阅览室变成了街市闹市,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
“这种书就是没人看的,所以才拿来比赛,送都没人要。”
“TMD,系统都坏了,还搞什么,浪费我时间。”
“哎,这道题答案是什么?你看到这儿了吧?”
“我提交成功了!”——“你第二题选什么?”——“好像是A,又好像是B,不记得了。”——“我选了B。”
“一等奖是拿不着了,二等奖没问题!”
“我把题告诉你,你在书里做笔记。”
“帮我百度一下!”……
后面的半个小时,我就是在这样乱哄哄的环境里进行阅读的。
3小时36分钟,我完成了阅读,按照比赛规则合上书本扫码答题,错了三题,我的成绩。不好也不坏吧,按照规则办事情,还有点小骄傲。
对于不维持秩序,无视作弊的工作人员,我没有生出任何不满,他们习以为常的眼神,平淡如水却略带欣喜的态度,似乎对于这场提倡阅读的活动比较满意:已经达到效果了,不少人来参加,大家看书都全神贯注的,记者也心满意足地拍到了照片,新闻稿大约已经写好了,一会儿留几个体面人在镜头前留言几句,大家再一起颁个奖,拍个合照,完美!
我的收获嘛差强人意——果不其然的大众三等奖,带了奖状以及比赛的书籍回家。
天黑了,本地新闻开播了,女主播字正腔圆地讲新闻,电视机里几张有过一面之缘的面孔出现了,或穿着不同单位的制服,或带着丰厚的一二等奖回家。
“这样的阅读活动应该多举办几次,太有意义了!”
“我们单位也很重视学习,我希望把这样的活动带进单位,激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望着漆黑如墨的夜幕,我忽然回忆起,比赛时坐在我身边的那位黑衣姑娘,阅读时总是不紧不慢,即使前桌目光闪闪地询问答案,她也只是微笑摇头。姑娘一看完书就走了,没拿奖状,但带走了自己的书。比赛的微信群里,工作人员喊人来拿奖状,她也一直没有出现。
“比赛怎么样?”夜深人静的时候,朋友发微信问我。
“这种比赛,何必当真。”睡眼朦胧的我回了这么一句。
比赛后的第二天,恰逢新华书店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日,凭着支付宝红包以及全场八折的优惠,我买了两本书——《苏菲的世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