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静心而论1277):《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读书笔记三
以“解决之道”为焦点
SFBT所秉持的观点为:咨询的基调是基于“解决建构之道”,而非问题解决。(晤谈着重于谈论如何运用既存策略达成所欲目标,而非讨论问题如何形成与消除问题)

而所谓的“解决之道”,即在当事人的个人经验之中;如所欲目标,偏好未来与具体行动。(如:咨询师如果看到当事人拥有的资源,如何想信当事人想要的目标是由其个人的意义,并能尊重协助之。)
咨询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于辨认与强化潜在的“解决之道”。例如出现在过去类似的情景中,在目前某些时候或在类似情景下,曾经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者曾对其他人有帮助之处。
事情没有绝对的因果论。当事人的解决之道,也不见得必然会与任何被当事人与咨询师所确认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联。例如当事人对于目前工作不满意的议题,不见得是个人对现实不切实际的期待所造成的,而是追求更佳发挥自己实力的空间及合理薪资的动力。
问题不见得能被解决,但解决之道仍可尝试被建构。例如,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好的现象,讨论如何应对而不是其更糟。
发展解决之道历程的语言,不同于探讨问题的语言。例如“想要面对压力,能平稳应战”的描述,是不同于“面对压力习惯逃避”的负向标签的。
讨论更多解决之道而非问题,将促使当事人拥有处理问题的主控权。例如,讨论如何于相关情景中具体行动,会比归咎原因让当事人更觉得有力量、有掌握感。
适合的解决之道,不见得适合另一个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其所需要的解决之道,有其独特性。咨询师不可强加个人专业知识,而替当事人选择目标和行动策略。
SFBT深受社会建构论的影响,以现在与未来为焦点,以可能性及目标为导向,重视当事人的愿景、目标、优势、复原力、成功经验及有效用之处,颠覆过去看待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窠臼,强调应减少对过去的失误、个人的弱点、问题及病理诊断的关注,可谓是“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