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商场,见证了一幕顾客与店员的争吵,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孩子。
顾客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店,像大多数爱美的女士一样,这位妈妈着急去看化妆品,排队结账等事宜,让自己的儿子自由活动。矛盾就此产生。这位小朋友并没有老老实实的跟在后面,而是去摆弄柜台上的化妆品:
“你快把你儿子叫走,他老是在动这里的东西……”店员重复了好几遍,但这位妈妈只是扭头看了一眼,仍就无动于衷,任其儿子在那里与店员纠缠。不过,这位小朋友可不是好惹的,不让我动,我就打你,只见他开始了对店员的推搡、殴打。
店员没有还手,只是说“你干嘛打人呢”并且对着顾客喊“你赶紧过来,你家儿子打人了”,顾客仍就无动于衷。随即,店员的一句话,让这位妈妈顿时像炸了毛的公鸡,顿时充满攻击力。
“你怎么这么没有教养”店员说,一场妈妈与店员的争吵就此产生。
故事和大多数家长护犊子的例子不相上下,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这件事的始终,觉得既愤怒,又悲哀。可能我还是没有习惯这种情境,尽管在网上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故事,比如因为小孩子太吵,大学生在饭店打小孩子,然后与其妈妈互撕的故事。
如果不是这次的亲眼目睹,我不会对这类因为孩子而引起的冲突如此的愤慨,别人写出来的故事始终是不完整的,没有完整的情境,无法真正体悟心中的那份悲哀与无奈。
尤其是事情结束后,那位妈妈在背后说的那句“你当老娘是吃素的”,而且就当着自己儿子的面。我不知道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小朋友当时是何感受,但这绝不应该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无论对错,只要别人说了我不好,我必须努力反击,扳回一局,事后再挠痒痒一般的教育下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大事,关乎到以后的成长,但是最终落实到行动的时候,有些父母总是会缺斤短两。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哪种方法是最适合自己还自己的。即使是培养出非常优秀孩子的父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方法完美适用于所有人。
个体的差异总是会影响着部分孩子的教育效果,但是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孩子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最初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好的坏的,尽收眼底,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标准。
直到有一天,孩子交际的圈子大了,了解到父母之外的准则,才会更完整的感受这个社会,但幼年时留下的印记,始终会会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请不要一边教育孩子不要看电视,而自己却在背后每天追剧;不要一边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而自己却在准备偷菜,而且还准备了一个专门的本子来完成这件事(大学辅导一个小朋友,她妈妈的真实写照)。
你的孩子,在看着你。先成为一个好父母,才能更容易得到一个好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