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曾经听过很多的人跟我说过老子的学说是一门“避世”的学说,例如本章所述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作者的意欲吗?其实无论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想象还是作者本人当时的真实意图,任何的争论都成为了一种假设与猜想,都无法还原作者的原本意图了。这就好像人们对喜剧的理解一般:一千个观众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依然会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念去理解这部“万经之王”,从而得出自己对于它的理解,所以我现在不愿意去读太多现代网络人士的关于《道德经》的讲解,而倾向于读权威学者的翻译,就好比我现在所读的陈鼓应先生所著的这部《老子注译及评介》,我想凭借一位对传统文化有着几十年的理解功力的人,一定不会太 肤浅的解读这部书吧,而这也是我们读书的财富部分,你可以在短短短时间之内获取别人几十年的研究成果 ,这其实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所以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我也是凭借自己的理解来解读的,陈老先生翻译之后评论让我陷入深思,这一章的前面部分很好理解,其实就是写的“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之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不可“盈”,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果能“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而这也是大部分的人认为老子学说“避世”的地方。
其实“身退”并不是隐身而去,隐匿形迹。这里的意思是要收敛与含藏,不发不露。老子要人在完成功业之后,不把持,不据有,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可见老子所说的“身退”,并不是要人做隐士,只是要人不膨胀自我。老子的哲学丝毫没有遁世思想。他仅仅告诫人们,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慕成果,不要尸位素餐,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
其实用在现代也很好理解,不是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其实说的就是这么一种境界,当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功之后的那个结果享受,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人生价值,那么在成功之后他会选择的是另一种挑战,而不是安于现状享受成果,就例如到一个新的部门岗位,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个部门岗位上获得什么样子的心智和新知,从而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当我们达成目标之后,也就是通过成就部门的价值目标从而衡量自己的个人目标达成之后,我觉得就是选择离开之时。管理人员就是为了部门长期有效运转搭建一个良性的体系,当体系开始发挥正常运转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离开之时,这就叫做功成身退。而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人都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觉得获得利益而不取是虚伪表现,所以一旦取得了成就之后就开始醉心享乐,失去了内心追逐的那个境界,这才是老子真正想要告诫我们的意思,这样只会让我们失去继续成长的动力,这也是前面几句话所描述的场景呈现,当你成功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以其咎。”这几句话其实反应的就是你的精神意志达到顶峰之后懈怠的结果,所以一旦功成之后,就要敏锐的察觉,然后主动的选择退出与变化,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你挑战的空间了,应该继续再追寻另外一个更高的境界重新开始。 当然这里绝对不是说要离开,而是在同样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思维,做出更好的成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一种思维和想法,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的简单。
人的一生都需要努力奋斗,不断挑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其实这种人生之道始终摆在那里,只不过你是被动选择还是主动选择罢了。当你选择安逸的时候,那么灾祸不久就会到来,这个世界是不断的变化调整的,所以我们人应该也顺应自然的做出自己的变化调整,当一件事做到一定的好的程度的时候,就不能再流连忘返沉溺其中了,无论多么的让你快乐和醉心,都要懂得及时的抽离,懂得在精神上的激流勇退,退出你已经取得的成就感,重新选择进入下一个你的挑战你能力的区域。所以 在这一点上来看人,人的精神领域真的没呀贫富之分,物质上富有 如果在精神上做不到这个境界,那么也是会陷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败局的,所有的人在灵魂层面其实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只不过物质相对 丰富的人可能拥有的起点会相对较高,但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人的天性是向上的,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我们应当顺应自己做人的天性,做到自性的觉醒,懂得功成身退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