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涂有所不由。
背水一战与马革裹尸中相似的情景,不同的结局
一条兵法:涂有所不由
两个故事:背水一战、马革裹尸
三个人物:韩信、马援、耿舒
“涂”通“途”道路的意思。有的道路险阻,恐有埋伏,所以不走。但是兵法前面还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正常行军是不走险途的,如果条件发生变化那就未必不能走了。
背水一战之前韩信要带领军队通过一段及其狭窄的山谷,如果当初有人埋伏,我们今天可能就听不到韩信这个名字了。
“马革裹尸”的来历就和马援有关,一次马援和友人的对话中谈到:“如今匈奴未灭,我将继续北伐,好男儿就应该沙场立功,马革裹尸,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他最终的归宿,也如他口中的一样“马革裹尸”。虽然马援一生建功立业,功勋卓著,但是人生最后的一战却是因为选择了水流湍急的水路,而导致全军覆没。
只想挖掘这其中背后正确的逻辑是什么
背水一战之前需要通过一个险道,才能背水一战,而这个险道是一道坎,通过只是代表距离近一些不代表,胜利更近一些。但是韩信选择了这条充满危险与未知的道路,并通过背水一战而大获全胜。
同样,马援讨伐苗族叛乱,为了尽快达到敌人的大本营,选择水流湍急的水路,终因水流急速不能靠岸以及被敌人发现而最终“马革裹尸”在异乡。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