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友吴和君的《沉入汩罗江底的隐痛》,我拜读了好几遍。因太愚顽,要读懂一首诗实属不易,尤其要看到诗的思想火花,诗人灵魂深处的思考。若不看到这些,读懂了吗?骑马观花,蜻蜓点水,一扫而过,不如打盹休息。
纪念屈子的时间比时间长,宏扬屈子爱国情怀比河流长,时间是永恒的,永恒到与人类,与宇宙共存亡,甚至人类与宇宙不存在了,但纪念他的方式,怀念他的思想,崇拜他的高洁还存在……
但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自屈原后的两千多年来,清流与浊流有同流合污的,有分道扬镳的,有保持中立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许多的时候,清流是多么不易呀!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从本质上说,从人性上说,从社会发展史来看,清流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唯其如此才显珍贵,才显伟大,才显永恒的魅力所在……
那“隐痛”到底是什么呢?是为屈原的遭遇而唏嘘不已,叹息不已,还是为楚怀王的昏聩亡国而悲哀呢?还是为后来者继续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活着而哀痛呀?“隐痛”从字面上的解释是隐隐约约的痛,内心里不愿告诉人的痛苦。诚然,屈原内心里的痛苦是不愿告诉人们的,否则不会沉入江底;其实也在告诉人们,那些伟大的诗歌,如《离骚》《九歌》《天问》。虽然告诉了,有了这些伟大的诗歌,可是人们真的读懂了么?理解其精髓了?领略其深刻思想了吗?做到知行合一了?此时此刻,在每年的端午节,在诗人内心深处不是形成更大的“隐痛”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古以来像这样的民族脊梁是有不少,像屈原,像范伸淹,像陈天华,可惜太少,大多数人像你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已……
“一道永恒,一道随了水流”这才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既是对社会,对人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社会,对人类精确的观察和描述,还有不同寻常的反省。这才是诗歌创作的意义所在——思想的火花照亮整个世界,自然也照亮旮旮旯旯,那些曲折隐蔽的地方。
刘超武和罗红英两位的大作也拜读了,限于精力和时间就不说了,并非是诗不好,而是本人愚顽,不敢乱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