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论坛上,映魅咨询邀请了小码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洋先生,他从中国社会变革过程谈起,引出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儿童成长心理与教育规律,提出教育观念升级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学习与认知规律,分享了小码王编程教育的核心设计理念。
以下是王洋的分享内容概要:
王洋:大家好,我是小码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洋,我们的编程教育品牌叫做小码王,成立时间不长,到今年五月份刚好两周年。我本人曾经做了十五年的老师,主要教大学生学习编程。加入小码王的时候,我就问公司团队,为什么要教小朋友学编程?因为如果想不明白为什么小朋友要学编程这个逻辑的话,可能这件事就走不长远。我也接触了很多家长,也经常问他们为什么给小朋友报名学编程?他们说未来就是这样,再不学编程就来不及了。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正好与未来有关,我想和大家谈谈怎样提供面向未来的教育。大家知道这十年、二十年,其实就是IT技术推动世界在发展。大家都在说IT技术未来的发展,会导致很多人失业。其实想一想,这件事正在发生,好多职业在逐渐消失。
(一)中国的社会变革一直在进行:从山寨社会、强山寨社会到未来的科学创新社会
中国近三十年多发展,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山寨社会时期,大致是80年代到90年代。那时候就是别人造了一个东西,我照着造,我便宜,然后赚了很多钱。第二阶段是强山寨社会,大致是90年到新世纪初期,中国终于逐渐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别人造了一个东西,我也可以造了一个,而且我造的比他的还好,这样就觉得特别自豪。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有多少创新性的产品是完全自己造出来的?中国是一个强山寨的状况,但是早晚有一天这种情景会走到了无路可走,因为什么都模仿掉了。
最近大家肯定会关心最近中兴通讯的事,从根本角度来说,为什么有这个事情呢?我查了一个数据,指出中国的AI从业人员是美国的一半,听起来还好,因为不是绝对的弱势状态。但中国的从业人员主要在搞图象识别、语音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层技术,这一块中国和美国的人才相比,数量少一点,但也没有少太多。但是在基础算法、芯片设计这些方面,美国比中国的人才多了13.7倍,所以其实我们面临的是底层研究与创新的问题。全世界在搞人工智能的院士是134个人,而中国是4个人,差别是特别遥远。
我们分析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教育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中国在培养强山寨性的人才,所以才产生了强山寨式的社会。中国从小到大教育体系都是学别人的一个东西,努力的学生学得超级好,然后去分析写那首唐诗的人是怎么想的,答案也全是标准化的。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语文会有标准化答案。有道小学生语文作业题目:填空什么什么的月亮?小学生答的是弯弯的月亮,老师说错,应该是圆圆的月亮。我们的教育现状就是让我们不停的学习怎么模仿,做最好的模仿,而不是教育我们怎么创新。
(二)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存在不同的社会分层角色:推动者、受益者和旁观者
在现在的IT社会或者更先进的未来,世界上的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类型的人叫做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比如埃隆·马斯克、史帝夫·乔布斯,包括马云这些人,他们推动着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另外一种类型的人,是包括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 我们是社会变革的受益者。我们当年因为为了获得更高一点的利息下载了支付宝,后来才发现支付宝把钱包给整没了,我们在享受这个世界。
还有一类人是旁观者,在信息时代因为各种原因,开始与社会脱节,最后只能是旁观状态。
如果教一个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我们是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跟上这个时代。而如果我们让小朋友学编程,我们的梦想是希望家里面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时代和社会的推动者。那推动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所以我们再反思一下当前的教育观,也就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什么?当前学生学的东西主要是这三块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应试能力。
过去老师那么伟大,原因是老师脑袋里面装了大量的学生不知道的知识。而现在,我家朋友在一所学校,那所学校笔记本电脑是教具,每天背到学校,老师要干的事就是告诉学生说今天要研究什么东西,学生拼命的到网上搜,因为他们的老师认为网上的东西比他们知道的多得多,所以这样的能力我不讨论了,越来越变得不那么重要。
(三)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学习能力是:自律、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那对于孩子来说,什么学习能力重要?我觉得有三个方面:自律、学习效率和创造力。我接触了大量的家长,家长见到我之后都是各种各样的抱怨,以及与孩子相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排名第一的问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经常听到家长说,你看班里面有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把作业写了,而我们的孩子一直熬到最后,晚上睡觉之前发现还没有写作业,让他写作业就东张西望,写一道题都写半个小时。然后被提到的比较多的问题是上课的时候不专注,不好好听讲。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各种问题,其实70%的问题是孩子的自律问题。
我们培养一个儿童的时候不是为了让他学到很多的事实、而是为了让他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早晚会拥有相应的东西,重要的是如果这个孩子自律了,那这个孩子大多数的问题就没有了。可是小孩子为什么不自律?其实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是自律的,后来被大人灭掉了,我们不停的要求他,我们不停的批评他、表扬他,我个人觉得连表扬都是有问题的。我家小朋友从来没有接受过我任何一次表扬,当然批评是没有的。举一个例子,任何一个小朋友在两岁半到三岁半之间有一个空间敏感期,他们喜欢干一件事就是把很多积木堆得高高的,然后推倒,推倒后特别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那之前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二维的、是平的,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是立体的。推倒的那瞬间,那些东西在立体的空间里面发生变化,他们觉得特别爽。当然他们还有别的习惯,比如喜欢把东西往外扔,有一些孩子会控制得好一点,把球往外扔,有一些孩子会把玻璃杯往外扔,还有一些孩子喜欢向小洞洞里面钻,这些都是为探寻立体空间。而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小朋友把积木堆得高高的,这时候家长会冲进来说“宝宝太棒了,都能弄这么高了”。其实你说了几次,小朋友意识到,原来我堆高了,我妈妈开心。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没有了,变成开始关注大人的评价。而这种评价越来越多,他越来越被别人他律,他自律的品质就越来越消失了。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自己,我们尽一切可能不去表扬他、批评他、评价他,小孩的自律品质被保留得更多。当然这是完美情况,我们其实是忍不住的。
孩子上学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实教育也一定会想办法在他律。大家有没有想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其实不应该有教育这个东西的。小朋友就应该是吃饱、睡好、玩好。教育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的,想以最快的速度把他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那么一个活动,对吗?小朋友凭什么不喜欢被教育?就是因为那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上了学了,没有办法,你只能约束他,你只能让他考试、完成作业,然后上各种课外班。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实有的课外培训班是培养自律品质的,有的课外班不是。
编程是培养孩子自律品质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个小朋友学钢琴,为什么学不下去,因为一个曲子要反复练。一个曲子反复练是学不下去的原因吗?不是。主要原因是是练了20遍之后却不知道自己练的有什么价值,是不是变得更好。所以为什么前一阵有一个钢琴陪练拿到钱了,人家不教钢琴,就弄一个手机APP放到钢琴前,孩子在那里弹一遍,APP会提醒说你比刚才弹得好,然后小朋友就有动力了。你发现钢琴、舞蹈、艺术这些东西不得不被别人评判,是吗?他们考级的时候会觉得不公平,因为被评判,当然我不是反对孩子学钢琴、学舞蹈,这些会提高他的艺术修养。但是有一些东西是不需要被评判的,比如说下围棋,围棋不需要别人来评价,因为你学得好就是赢了,学得不好就是输了,不需要评判。少儿编程也是这样的,不需要成人在旁边评判,学对了就是运行得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学错了,没有搞定这个东西就是运行不出来。当然了,这之前还有一个特别伟大的,基于这个教育思想出现的教育产品叫做蒙特梭利的教具,它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对那个教具本身会告诉孩子对、错,那个教具也会告诉孩子是错的,不需要别人的评判。所以我们说编程是培养孩子自律品质的一个重要工具。但不是学编程就自律了,而是我们不应该那么多的告诉孩子你做得好还是不好,我们减少评判,让他所做的这个活动,让他自己有成就感。其实编程和玩沙子一样、和涂鸦一样,这些东西都在培养孩子的自律品质,只是对于后者来说,我们觉得没有价值,所以家长不理他,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个孩子堆沙子的城堡,堆完了之后爸爸跑过去说我觉得你这一次堆得比上一次好。
儿童学编程和成人学编程的真正区别是没有已有观念的束缚
我讲到这的时候,想起一个问题,刚刚我老婆给我发了一个信息,我儿子今天放假了,他12岁。他回来跟他妈妈说我今天使用了五种语言。他妈妈说什么?中文、英语、西班牙语、C语言,还有C++语言。这就是小朋友的认为,和我们想法很不一样。前一阵子回到家给我儿子讲二进制。我觉得作为专业人士的爸爸应该讲别人讲不了的事,我讲了一下午,然后我就后悔了,因为他太迷恋这件事了,他不停的把十进制向二进制转,然后什么事情不干了,到了晚上说梦话都是1100101。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二进制?他说:“爸爸你知道吗?二进制是天底下最完美的进制”。我是上大学才学的编程,所以我永远不会这么想问题,我永远都会把十进制当成核心。如果说到二进制,通常的思维把二进制转为十进制,算完后再转回去。为什么小朋友学编程?或者说小朋友学编程和成人学编程的真正区别是什么?我觉得是没有已有观念的束缚,没有那么多的思维障碍。
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律品质最重要的因素是让孩子对做的事情有内驱力
我再剖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有自律品质?以及怎么让他有自律的品质?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做的事情有内驱力。我们让一个人学习都用过什么手段?其实用过最多的就两个手段:制造恐惧和提供喜悦。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好的就有好事发生,表现得不好就特别可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贴红花,一直到大学发奖学金;你从上小学就考试,到大学还是考试,表现得不好,就不给你毕业证。这两招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他会越来越麻木,你越来越需要加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这两个手段一直起作用,我们管这样的孩子叫好学生。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起作用了,甚至用什么招都不起作用了,那可能就叫坏学生。但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如果这个孩子自己非常狂热的喜欢某件事,那他就会有动力。我们应该怎么找到这样的内驱力呢?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很多拥有自我评判能力的工具,让他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这样他的自律品质就会被发展出来。
(四)培养学习效率:需要关注学习的意愿、能力和品质
培养孩子学习效率,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就是关注孩子学习的意愿,也就是让孩子做他热爱的事情。一般而言,希望家里的小朋友语文、数学、英语都热爱,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他成长过程中,他只要随便热爱一件事,而且被你鼓励了,并且达到了一个高度,其它的学科都会受益的。我家小朋友有一阵子特别喜欢玩魔方,后来我发现他把自己的零用钱都买魔方了,买了三十几个。我找到他学校的老师,我说他最近一段时间特别迷恋魔方,所以跟老师商量一下,能不能在他上课偷偷玩魔方的时候不管他,老师说行吧,给他两个星期的期限。老师在巡班的时候他在书桌下面玩魔方,老师走到他书桌前假装离开,假装没有看见。最后他在自己的屋子里面,用两个魔方把一个手机架在那,开始录视频,一边玩魔方,一边讲解,在网上放了很多怎么拼出魔方的视频,所有的这些都做完了。但是后来他看到别人二十几秒、三十几秒就能拼出一个标准魔方,他得一分钟,他说我也就到这了,然后再也不迷恋魔方了。但是这个经历其实对他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好处。我们知道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学的东西没有真正深入进去,所以需要提供孩子对一个东西热爱的体验。大家发现没有,编程其实就很容易达到这个效果,因为编程最后是一个自主创造的过程。
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完成知识储备过程,更重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能力当然需要有知识的储备,传统学校里面的老师有的是办法,但我现在要说的是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原来教育者认为孩子是一个空的容器,老师把想要教的知识塞到容器里面。而建构主义认为孩子自己拥有一些思想、一些经验,老师要弄明白孩子的经验是什么,然后支持他,让他发现问题。一个孩子如果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学习效率会大幅度的提高。回到日常工作场景,你发现大多数的员工都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大家会发现有一个人出差回来报销,从4月18日出差,4月24日回来,领出差补贴。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会一天天的数而不是用减法算出来的。他为什么要数?因为他没有习惯用那种方式运算。
但是抽象思维能力是学编程就能培养的吗?完全不是。如果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把今天要讲的循环、知识点讲了,老师在课堂上说:“我写一行代码,你们跟着我写一行代码”,这是不可能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我家小朋友参加区里面的考试,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变态的口算题,60道题给10分。我不得不请求老师,我说:就这题,要么咱们给孩子多一个小时吧。老师说:多一个小时他们也算不出来,因为口算是消耗他们心力的活动。心力消耗掉了,就是算不出来。我问为什么别的学校的学生能算出来?老师说:因为他们把答案背下来,把答案背下来就不用消耗心力了,但是他们一生都不能从这个口算当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抽象思维依赖于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而不是编程本身就有的。我不停的在重复,我们教小朋友编程的时候,不是编程本身带来什么,编程是一个好的工具,我们要用好。
让孩子学习效率高,还需要建立三个学习品质:专注力、胜负心和自信心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其实小朋友小的时候都专注,看蚂蚁能看两小时,后来首先被电子产品破坏掉了,虽然我教编程的,我家小朋友生下来那天起,我们家就没有电视了,一直到现在,我家没有电视。小朋友看电视,电视为了吸引人,不停地在切换短镜头,所有的这些都把小朋友的专注力破坏掉了。再举一个例子,家长带着孩子上海洋馆,小朋友看到水母、鲨鱼很开心了,就一直在那里看,但是我们发现海洋馆里一定有一种妈妈说“你过来看这个”。其实在海洋馆里面,那个妈妈和孩子看到的新鲜东西是一样多的。人家已经专注看那个东西了,你非给拉走。小朋友是小事物敏感动物,给小朋友讲绘本的时候你说这有一个大树、房子、兔子,小朋友一定会说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小蚂蚁,这是他们的专注力。
第二,孩子要有胜负的心,要有跟人家比较的心,当然不能太有胜负心。家里面有小孩子的朋友,可以想一下你家是否有佛系小朋友。如果是佛系的话,我们激发他内在的驱动力是很困难的。当然如果反过来,他好胜心太强了,怎么办?其实在不停输赢过程中,他的胜负心理会一点点的变得更理智的。
第三,需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信心。我们知道学编程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让小孩子觉得有成就感,因为他可以炫耀,我们希望利用这个东西。但是自信心怎么消失掉的?我不展开说了,其实只有一样东西可以让孩子有自信心,那就是爱。有一句话叫做:你的孩子一定是你嘴里的孩子,你觉得他天下无敌,他慢慢的就会变得天下无敌;你觉得他浑身的毛病,他慢慢的就浑身的毛病。
(五)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运用能力
前面已经讲完了自律和学习效率这两点,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自律了,那这个孩子基本上就不用家长怎么管了。并且,如果这个孩子学习效率足够高了,那这个孩子就有可能考上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但是也不见得考上清华、北大就一定牛,因为他可能是平庸的人。而怎么样的人才是不平庸的人呢?答案是他必须要足够多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运用能力。
首先,探究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做基于感觉的概念式教学,先有感觉,再说概念。举一个例子,我儿子特别小的时候喜欢到小区健身器材那玩,有一种健身器材是在上面扭腰。小朋友小的时候握不到上面,就喜欢玩下面的底盘,转转就觉得无聊,后来抓沙子、石头放上去。放了几次发现,一转石头就被甩出去了,这时我就说这是离心力的作用。他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还继续玩,后来他突然抬头说:“爸爸你知道吗,转得快离心力大,转得慢离心力小,放到边上离心力大,放到中间离心力小。”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基于感觉的概念式教学,先让他体验。
其次,批判性的思维来自哪里呢?在小朋友的成长阶段,一定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那就是他们会疯狂的问“为什么”。比如,孩子会问为什么树杈上面有一个鸟窝?我说你看那个树杈特别适合做鸟窝。他又为什么那个树杈适合做鸟窝呢?我说你看这种品种的树容易长出来这样的树杈。孩子会顺着这个思路,越问越多,到最后大人可能没有办法回答。这时候,有一些家长就会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原因了。”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特别用心的回答。如果大人特别用心的回答甚至到百度上面搜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你是科学权威,觉得爸爸说的都是对的,也不会质疑。如果大人不回答,那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可能就慢慢的没有了。那怎么办?我发明了一个语式,你们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大的话,可以用用。我永远回答的时候都会加上“我认为”,然后说答案。说完了后面加上一句“这是我的观点,你尝试一下。”然后,回答孩子的观点的时候,也会先说“我认同你的观点”或者“我不认同你的观点”。我们说经历这样的过程才叫批判性的思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避免科学的权威,需要思考如何让他们能够挑战我们的观点。
(六)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培养人的工具
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培养人的工具。我上学的时候,我爸爸妈妈让我学英语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出国跟人说话。而现在我们让小朋友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有可能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能够看莎士比亚原著。我们还会讨论小朋友什么时候出国好,如果小学就出国,那基本可以加入美国学校里面的任何社团。因为在美国教育体系里面,社团很重要。如果初中开始出国,可能通常情况下,强语言类的社团他就不会参加了。如果高中才出国,他通常喜欢参加的是体育类社团。这就是不同年龄阶段接触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级别的感受。
(七)知识获取和运用过程才是教育带来的价值,教育可以推动生命成长
我觉得,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是基础不是目的。 一个小朋友学钢琴不是为了让他学会某种技法,也不会因为他能够谈多少曲子就开心了,我们更希望看到他背后的成长。也就是说我更倾向于告诉大家:知识获取和运用过程才是教育带来的价值。我家小朋友学了Python编程语言,我和他说python不要往下学了,因为我觉得不够底层,你学C++吧。他说这两种编程语言有什么不同。我说编程语言都相同的,只是语法变了。他说那你为什么让我学一个新的东西?我马上认真对他说它们之间还是有很不同的。然后我们开始讨论不同点是什么,讨论当年C语言犯的错误是什么,眼界不够的地方是什么。而Python的优势是什么、Python的问题又是什么。计算机技术是在人类发明之初的时候就不是完美的,后人发现前面那个人是局限的、不完美的,才有新技术。计算机技术其实就是在不停地批判过程当中,迭代到今天的。我们为什么希望小朋友学很多编程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体验到那个迭代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讨论发明的这个人是怎么想的。我们课程里面有一个环节是:如果Scratch是我发明的,我应该加什么?所以说教育是用来推动生命成长,而不是就获得了那么一点知识。
(八)小码王编程教育的核心设计理念
第一个,我们致力于发展孩子的内驱力,我们希望在每节课上,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与创造内容的成就感。
第二个,我们提出来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学习曲线。其实任何一个人,不管8岁还是18岁,学编程的时候一定经历了一个完全相同的规律。当年,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编程,老师经常会说一句话“明明我课上都讲了,怎么全班同学一个人都没有答对”,我想那不是你的事吗?如果所有的学生都答错了,那一定是老师的错。比如,我们任何一个人学编程的第一节课,或者第一天写代码的时候,一定不会关心老师讲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时候我们关心的是单词拼不对。所以老师在讲什么,其实是关注不到重点的。如果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写了50行代码,那学生肯定会说编程实在太难了。如果学了两个月之后,老师写了100行代码,那学生应该也能够搞定。所以大家其实可以发现,学习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在提升,包括驾驭键盘的能力、写清楚代码的能力、逻辑的能力和排除错误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在不停的提升,而这个提升是有规律的,我们把这个规律描述成学习曲线。如果学习曲线描述准确的话,那么我们的课程就变得既不容易也不难,可以允许学生很舒服的学着。大多数人不是因为难学不会,大多数人因为太简单了学不会了。怎么把课程设计成有趣的,既不容易、也不难的,这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能够跟下来的课程。所以我们描述了一个学习曲线,大量收集每个班、每个时期的学生状态,不停地描述。然后我们用刚刚在前面所讲的建构主义教育模式把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上面讲的这三点,就是小码王在做编程教育和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着重考虑的地方。
联系方式:邓老师-18938067430
更多咨询请关注 ID:szxmw-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