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助:然后人人助你。博爱的原则。
——《格言与箭》第九条
源于谚语:“你自助,然后上帝助你。”
在尼采的哲学中,自我超越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意味着个体要超越传统的道德约束和社会期望,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和意志。这种自我超越并非孤立的个体主义,也并非视道德为僵化的信条,而是建立在个体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上,是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你自助”强调人的主动性的一面,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呼唤,是对自我实现的主张。想爱就去追求,想读书就给书本时间,身材不好就去锻炼,没钱就努力去赚,要升职就加倍地努力,说的是“自助”。
“然后人人助你。博爱的原则。”这部分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尼采并不是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个体自我超越的过程中,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是至关重要的。当个体真正努力自我发展、追求自我价值时,社会应该、也可以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这种互助的原则体现了尼采的“博爱”的观念,即社会应该以尊重和支持个体的自我实现为基础,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这条格言中,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博爱原则之间并不是并列的,“你自助”是前提、主干,是“绝对命令”,是无论有没有“人人助你”都要秉持的意志和必需的行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是可能的。无论有没有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我们都要自助,通过自助进行自我超越,这是意志对生命的要求,否则就是辜负了生命。
在类比意义上我们想到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德福一致”。道德和幸福在天平的两端并非不分仲伯,而是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泾渭分明。道德是无条件的命令,是理性必然的逻辑结论,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只听从纯粹理性的声音,并不考虑是否会有好处,是否会幸福。一旦考虑幸福就不是纯粹的道德,理性沦为工具和算计,道德被玷污。虽然不以幸福作为道德行为的目的,但我们有理由期望:当做出道德行为后,有资格获得幸福,或者是现世的幸福,或者是彼岸世界上帝赐予的幸福。“你自助”就是康德的道德,“人人助你”就是康德的幸福。当我们“自助”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当作英雄和超人,凭借一己之力做成事情,体现人的理性和意志的价值;我们并不考虑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力量,仅仅自我的力量就可以统治世界、驾驭宇宙,我们把“人人助我”当作生活给予的偶然性,乐于接受它,但并不指望它,因为如果没有“自助”,绝不会出现“人人助我”。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