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原创分享【补课——社会心理学第10课:社会影响】

原创分享【补课——社会心理学第10课:社会影响】

作者: 邹庆会 | 来源:发表于2022-05-22 18:03 被阅读0次

    邹庆会,持续原创分享第1393天,2022年5月22日

    课前:重复为大、剩者为王,为我们的坚持点赞。

    * 我们每天都在受着社会的影响。有的时候有意识,有时没有意识。比如:5点半起床读书写分享。学心理学的目的,找到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在意的、想要的,就会更加笃定地去做。

    *遇到大事情,内心很不稳定时,可以关掉朋友圈,避免身边朋友过多的“关心”,以免影响到自己。  稳:变重变沉,增加底盘的稳。

    第一单元  从众

    定义: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压力:无形的压力)

    *从众有好有坏:

    好的:大家锻炼身体,自己也锻炼;

    不好:吸烟、吸毒、网瘾等,要依照当下的情况而定。

    *判断一件事情,不能绝对二元论,好与不好。看一个人的行为,行为=F(P,E),要看环境和情境。如:一个孩子不上学回家了。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不回家,也许连命都没有了。咨询时,不要带有评判之心。要依照当下的情境分析。

    特点:

    1、 群体压力是真实的,或想像的。下意识地迎合,让自己有安全感。真实在场,最容易从众。如:抵制日货场景,喊口号,砸日车,在现场的你,会怎么做?在群体的影响下,群体可能失控,自己单独时可能不会出现,但受从众的影响可能就会去做。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但大脑清晰时,就会受从众影响少。远离环境也是一个策略。提前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提前打预防针。 孩子3、4岁和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的萌发,保持自我、保持自主,不从众。

    2、 意识到――理性抉择――从众(交警注视之下大家一起等绿灯);

    没意识到――不自觉从众(路上围观)

    3、有时不符合个体本意,仍属自愿行为,或自愿性(到人多的饭店就餐)

      吃饭的地方:用脚投票。饥饿营销。

    功能:

    1、 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

    2、 个体层面: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表里如一,无冲突

    2、权宜从众――表里不一,最普遍,有冲突和焦虑

    3、反从众――自我控制,防止失控,领导做派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情境不确定

    2、对偏离的恐惧――东方文化鼓励从众(一言堂),如:成年人的学习是小众,悄悄地学,不让同事知道。

    3、群体凝聚力――荣辱与同进退。如:三个朋友都要去爬山,自己想学习,考虑到群体凝聚力,最终决定一起去爬山。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一致怀越高,群体压力大,越容易从众;

    *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众众;

    *群体规模的影响,规模的临界值:3-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高,从众少;自我评价低,越容易从众;

    *自信心强,从众较少;自信心低,容易从众;

    *拓展:不要理想化任何人,感谢自己的努力、用心、坚持,做自己的救世主。拥有独立的自我,但又不让其他人感觉到你不合群,就成熟了,外圆内方。

    (三)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从众会减少;

    *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可能增加。

    *性别、智力也有影响,但未发现有明显确定性关系。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他人在场的形式: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青少年骑自行车;独自;跑步伴同、竞赛时速度不同)

    2、观众效应(拉拉队、美女效应)

    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得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心理机制

    他人在场――个人努力能够得到评论――警觉、评价焦虑分心冲突――唤醒状态――简单任务表现提高――复杂任务表现下降

    *社会懈怠

    定义: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休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吃大锅饭)。

    产生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如: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

    解决办法:加强考核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定义: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自愿、相似

    *分类:有意、无意

    *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

    *塔尔德的《模仿率》

    *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模仿定律:

    1、下降律(下级模仿上级)

    2、几何级数律(滚雪球)

    3、先内后外律(先模仿内部再模仿外部)

    *暗示

    *暗示定义: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

    3、所处情境;客观因素,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分享【补课——社会心理学第10课:社会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ak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