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变老,家家都有老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服务的需求成了不少家庭的“刚需”,养老产业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
既然是养老就需要有人来养,靠子女吗?当然不现实了,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养老已经飘然而过。那么养老护理员应运而生,可是这一需求家庭曾以“不好找、不好用、不放心”来概括在解决养老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烦恼。
的确如此,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和质量“齐缺”的问题不容忽视。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好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而截至2021年底,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面对庞大的老人数字,尤其是“失能失智”的刚需老人,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超600万,但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我国养老的刚性需求,护理员短缺已是实现“老有所养”的一大障碍。
面对中国巨大的养老需求,老人和护理员实则都是结构性困境中的一员。老人和养老护理员像分子与分母般的存在,当分子急剧增加而分母无力承受时,中间那条脆弱的纽带可能被压垮,这关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关乎人们步入老年后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从技工院校、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到本科学校立体化的专业教育体系。依照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置占比3∶1推算,全国各地有4000万老年人生活无法完全自理能力,共要养老护理1000多万人,而现阶段全国各地养老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这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2万多人,供求矛盾非常突显。
养老护理不是简单的基础生活照顾,养老护理员需要有一定的慢病护理、康复、安全及急救知识。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养老护理员队伍平均年龄已达50.9岁。向上向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这在养老护理工作中尤为突出,在护理老人,但老人同样也在帮助自己、治愈自己。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只有建设一支稳定的、有专业素质的护理员队伍,才能为刚需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养老服务,才能令老年人及其家属放心,进而形成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实现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
“夕阳红”的养老产业正在成为“朝阳产业”,但是一个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却不能仅仅依靠“无限好”的情怀。既能让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获得优质服务,又能让养老护理人员不再只靠情怀勉力支撑,这需要从多层面着手,提升大众对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提高相关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从而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
不在于“独亲其亲”,而在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关怀。要扭转养老护理员短缺这一滞后局面,关键是解决因收入低而导致护理人员不足、护理队伍不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高收入带来高质量的保障,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逻辑,养老护理员需要情怀,更需要一份稳定的经济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