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晌午,走进某家水饺店,进店环顾四周,整洁的小店里,坐落着零星几位顾客。随即便找了处位置开始点餐吃饭。不远处隔桌坐着一对女子,看模样应该都在三十岁以上。等餐期间便听见两人的谈话内容,多是家庭生活相关事情。家务活,照看小孩,引起两人共鸣最多的便是彼此与婆婆的关系,比如照顾小孩时,与婆婆的意见相悖;或者让婆婆帮忙带下小孩,结果回家一看,小孩一直拿着手机玩,而婆婆自己做自己的事。再或者谈及与婆婆居住在一起时,婆婆最不待见自己儿媳闲着。当其中一人谈到这时,另一位女子也立即点头附和,表示有啥事婆婆就是不会让她儿子来做,认为她儿子累,就该媳妇来做……
两位妇女的相聚,似乎就是彼此一吐家中烦恼事,得到共鸣再安慰彼此。
不得不承认,至少在中国,婆媳关系一直都是一件大事。而不少电视剧里婆媳关系也是被浓墨重写桥段。说到底,无论怎样,最终绝大部分的我们都要步入婚姻的殿(坟)堂(墓)。按理说,明明是两个相爱的人,彼此相知相惜,执子之手,期盼相携到头,这才寻一喜庆的日子,步入婚姻的殿堂。但事实上,这个心愿不少都是一厢情愿,因为不断上涨的离婚率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两代人,总是有存在着观念的差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碰撞总是必然的。理想的状态,是彼此都能理解对方,因为彼此都有着共同的身份,嫁作他人妇,作为他人儿媳。但你是我儿子,我是你亲妈;你是我老公,我们才是相伴一生。两方都很重要,你都得重视。儿子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局。母亲希望儿子一如既往是自己的,媳妇希望丈夫能够理解自己,但他的选择只能是一个。
记得在吴军老师的专栏里,他谈到在一个完美的婚姻中,双方都要明白关系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子女>双方父母”。夫妻之间相亲相爱,自然而然对待彼此父母时,也会首先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多孝敬对方的父母。逻辑很简单,你对我好,我愿意对你父母好。你只对你父母好,或者你对你父母比我好,依然要求我对你好,彼此之间便失去了平衡。理解包容对方一时易,一辈子都要求,太难了。如果这样做了,却得不到理解,即使自己愿意,但心底长久的积压委屈,终究会爆发出来,这世间鲜少有人能一辈子相敬如宾,恩爱如初。
即使知道在婚姻中,和谁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真不容易,毕竟自己当自己也身在局中,不易看清局。婆媳关系的维护,真是一道亘古不变的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