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一周基本被西安奔驰女车主的维权事件霸屏,相关新闻请阅读以下内容:
女车主买了66万的车,先不说别的,我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在我们当地县城,一个30岁的女孩靠自己挣钱能开66万的车,也是很厉害的了。
首先我想到的是车主至少不算穷人,也不算富人,大概属于中产阶级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产也是我们家的奋斗目标)。
这就要说到阶级了。
比如迎面走过来一个陌生人,你如何判断对方的经济状况呢?
外貌、鞋子、包包、服饰……这些是最浅表性的判断依据。
近期我也正好听了一本书《格调》,在这里分享一下作者对阶层和品味的看法。
在《格调》这本书里,作者把美国社会分成了九个阶层。

书中讲了这九个阶层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作者从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等方面给各阶层画了一幅速写,贴上去好多易于辨识的标签。
作者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世界正趋向贫民化和大众化。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汽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上流社会的人不重视汽车,因为汽车的历史太短了,不够古典。所以他们一般会随便挑一辆车,能代步就成("代步"这个理念倒是跟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一个想法)。
上层阶级往下,就要有好一点儿的车,比如宝马、奔驰、奥迪。
贫民阶层最喜欢装饰自己的车,车屁股上弄一个车贴,后车窗挂一串娃娃,方向盘上弄个毛绒绒的套子。
关于车速,还有一个原则,阶级地位越高,越不喜欢开快车。
此外书中还用贴标签的方式从外貌、衣着、住房、吃喝、休假、运动、大学、读书等方面讲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特征。
《格调》这本书的中文版1999年出版,在当年是一本畅销书,不少人将它视为生活方式指南,因为那时正是中国的中产阶层开始形成的阶段。
这本书的畅销是因为它挠到了我们的两个痒处,一个是阶层,一个是品味。
比如我们85后,大学还没毕业房价就涨起来了,父母公婆都是工薪阶层、农村人,我们集全家之力共同在县城买了一套房,生活的一大主题就是积累财富、向上攀升,争取成为社会里的中产,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父母少些辛劳,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向上攀升的时代,文化也在对抗金钱这个单一的维度。
比如,有人说,我只听古典音乐,从不玩短视频软件。这就是他在宣扬自己在文化消费上的高级品味:他看不上短视频软件,也看不上那些爱看短视频的人。文化的作用就是把这两种人区别开。
过去这种说法可能没什么问题,但互联网和即将到来的5G万物互联,带来的新型文化产品,比如新型的游戏、新的社交软件,很有可能颠覆原有的文化秩序。这就是所谓贫民化趋势。
福塞尔在书中说,贫民化趋势下的社会,必然带来贫民化的文化产品。其实,我们现在就被贫民化的文化产品所包围。
阶层与文化品味的相互关联,却可能在贫民化时代发生剧烈的变化。
部分内容参考: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 苗炜工作室
推荐阅读
书名:《格调:社会等级与文化品味》
作者:[美]保罗·福塞尔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者:梁丽真、乐涛、石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