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学文本解读学》内容梳理:第一章

《文学文本解读学》内容梳理:第一章

作者: 河南麦子的书写 | 来源:发表于2022-03-17 19:34 被阅读0次

    第1章文学文本解读学和文学理论

    一.面对文学理论和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理论本身带有超越感性的性质,既有上升为理性的可能,又有脱离文本腾空而为空话,成为遮蔽的框框的可能。

    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当来自实践,一个是创作实践,一个是阅读实践。本来,文学理论的基础,第一是文学创作论,第二是文学文本解读论。在此两大实践基础上,才能产生文学理论的系统建构。真正的文学理论,其前提应该是文学创作论,分析形象的细胞构成,审美价值与实用理性之分野,作家独特心理、驾驭并突破形式规范、由风格形成流派等等。

    为了给文学理论以新生命,最切实的办法就是学科分化:从文学理论中把文学创作论和文学解读学分化出来,进行原创的独立建构,为文学理论提供丰富坚实的基础,衍生其固化的范畴,在许多根本问题上对之进行挑战,促其促使其产生突破。

    二.文学理论的普遍性与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

    文学理论以文学为总体对象,其理论是普遍的。而文学文本解读学却以实践性甚至操作性为生命,他面对的是感性的文本个案,其指向性应该是文本个案的特殊性。

    最理想的文学理论应该是一篇又一篇的文本解读的积累和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文本解读应该是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一)。

    在进行整体概括之前,对文本做大量的尽可能精细的分析,理论就会产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危机。

    鲁迅小说中有8种死亡,文学理论可以以概括为统一性为务,而文学文本解读学追求的应该是每一种死亡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

    第1种死亡是阿Q之死。小人物,冤假错案,非常悲惨的死亡,悲剧性的死亡,用喜剧性的写法。

    第2种死亡是悲剧性的死亡。祥林嫂凶手存在于每一个人,包括祥林嫂头脑中的对寡妇的成见。

    第3种死亡是孔乙己的死亡。废料加小偷却给周围带来欢乐,这种欢乐却是以无情的摧毁孔乙己,读书人最后的精神底下为特点。这样一个人死了,没有让人觉得悲哀,也没有人觉得快乐。这是既无悲剧性也无戏剧性的死亡。

    第4种死亡是英雄的死亡。壮烈和荒谬感交织在一起,如《药》里面的夏瑜。

    第5种死亡是孤独者魏连殳的死亡,是冷嘲性质的死亡。

    第6种死亡是《伤逝》里子君的死亡。忏悔中交织着多重,错位首先是自我批判和对现实的无奈,其次是透露出对子君的赞美同情和惋惜,同时也渗透着对其脆弱和沉溺于小家庭的庸俗的批判。

    第7种死亡出现在《铸剑》中。慷慨负义的英雄偏偏和暴君合葬变成了荒诞,这种死亡的艺术价值是英雄主义和荒谬主义的融合。

    第8种死亡是《白光》里陈世成的死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然后在幻觉中挖银子,最后掉到河里死掉。是比较单调的。

    文学作品的生命就在于其唯一性独一无二性。

    三.文员文本解读学唯一性的悖论

    理论面临了具体的特殊的问题,理论的普遍性就不能不以牺牲特殊性为前提,一切理论都不可能直接解决问题,那只能是一种预期,一种向导。理论只能作为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时的向导。具体分析就是把理论形成过程中牺牲了具体的特殊性还原出来,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具体分析还原的乃是其生命。

    以普遍理论为大前提,不可能演绎出任何特殊性个案的唯一性,文本的唯一性只有在特殊的个案具体分析中才能充分揭示。

    文学文本解读也应该以理论的普遍建构和具体个案分析,相辅相成,个案的具体分析和理论的概括,二者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进入具体翻译的第1步,那是将文本的审美价值从实用理性认识和理性中分离出来。

    文学理论对于文本解读的低效乃至无效是怪圈,文学理论越是发展就越带向上学的性质,越是脱离文学解读的个案,文学理论的发展越是自由,其流派也越是竞相更新,对创作与解读的实践指导性也越贫弱。

    文学理论与审美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或者说矛盾,也是直接运用文学理论解读文本造成的悲剧。

    文学文本解读语言虽然有文学理论有普遍的功能性,但更应该有其特殊的差异性,他应该从没有理论中分化出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四.文学的自律和他律:自转和公转

    文员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应该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可以比作文员与社会生活的外部关系,性质上是他律,而自转就是文学的自律,自身的规律,如果文学没有自己的规律,就不可能有围绕社会生活旋转的他律。

    文学欣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在真实与假定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看到其间的矛盾对立和一定条件下的转化,这是因为文学家反映生活又要表现情感,二者分别存在,而艺术与统一的形象为前提,因而二者要在假定中统一为意象称为群落才成形象。

    五.“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武松。之所以上山打虎是因为犯了错误:不相信群众为面子所累,麻痹大意,惊惶失措。

    英雄的体力和勇气是超人的,但他的心理活动过程完全是凡人的。

    隶属既不是对于生活现实的照搬,也不是什么本质的反映,而是生活某一特征与作家的某一情志的某一特征,在想象中与形式规范的猝然遇合,是三个要素形成的三维结构。

    诗歌中的物象并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客体的一个特征,对主体的某种感性所选择,在想象中同化的结果,所以叫做意象,而不叫做细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文本解读学》内容梳理: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cb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