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周读书 #151 奔跑在午夜的巴塞罗那——丹·布朗《本源》

每周读书 #151 奔跑在午夜的巴塞罗那——丹·布朗《本源》

作者: 枫影JustinYan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4:29 被阅读0次
每周读书 #151 奔跑在午夜的巴塞罗那——丹·布朗《本源》

2003 年由 Random House 出版社出版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让作家丹·布朗(Dan Brown)名声大噪。小说里的主角——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的教授——罗伯特·兰登(Robert Langdon)也从此开始为读者所熟知。但其实在《达芬奇密码》之前,兰登已在《天使与魔鬼》一书中出场过。此二作我们之前也曾有过介绍(详见文末链接)。

丹·布朗的小说向来喜好把故事发生的主场景设置在世界著名的文化胜地,比如《达芬奇密码》中一开场就让巴黎卢浮宫的馆长在馆内遇刺死去,留下诡异的五芒星符号;比如《天使与魔鬼》中最终幕则发生在天主教世界最为重要的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2017 年丹·布朗发表了兰登系列小说的最新一部——《本源》(Origin)。这部小说延续了作家一贯的风格,把场景设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座有着特殊魅力的城市,一座作品遍地的艺术之都。

作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首府,巴塞罗那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高耸的现代建筑。这座热情的南欧海滨城市到处都是酒吧,虽然海水不像“蔚蓝海岸”那般蓝得独特,但也在市区有着长长的海岸线,居民游客在海滩边游泳,晒太阳,吹海风,打排球,一派祥和悠闲之景。这片海滩位于巴塞罗那扩展区(El Eixample) 。1859 年巴塞罗那政府出人意料地采纳了城市规划师 Cerda 在当时看来非常激进的方案建造而成。

Cerda 规划图

这是欧洲大陆上唯一一个采用如此大规模网格、对角线设计的规划。每个网格采用八边形造型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四边形,这样每个路口就会留下切角。据称最初是为了满足有轨电车的转弯半径而设计,后来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切角的坏处是让步行变得非常不便,每次过马路还得多走一半的路程,但是也解决了部分停车问题。如果现在大家到巴塞罗那旅行还可以看到这些切角基本都停满了车,甚至还有小型自助加油站直接建在切角里。

巴塞罗那扩展区俯瞰

也许是这样激进的规划加上贯穿全城的对角线大街(Avinguda Diagonal)给了巴塞罗那的建筑师们以土壤和空间,去发挥他们无尽的想象力。1912 年由巴塞罗那最著名的建筑师——人称“上帝的建筑师”——高迪所建造的“米拉之家”(Casa Milà)公寓就坐落在对角线大街上。这座有着波浪外形,扭曲围栏的公寓大楼,在施工那天起就遭到邻居的质疑,而今天却成为巴塞罗那的地标。每个到巴塞罗那旅行的游客都要到米拉之家的顶楼看一看这些通风塔的卫兵们。米拉之家只是高迪年轻时期的作品,他的未尽之作“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从 1882 年开始修建,至今仍未完工,预计竣工时间为 2026 年。除了米拉之家和圣家堂,高迪还在巴塞罗那留下许多建筑作品,其中已有 8 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

选择这座城市作为小说发生的主战场完全不逊于罗马和梵蒂冈。《本源》在故事场所的选定上完全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也有非常多的旁支可供作家选用。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感到正是由于可说的,想说的太多,反而妨碍了主线故事的流畅推进。

《本源》的主角依然是兰登,这位曾在《达芬奇密码》中追踪破解了圣杯秘密的符号学教授,开得了飞车跳得了窗,甚至在《天使与魔鬼》中高空跳伞全身而退,简直是新一代的卫斯理,高学历版的阿汤哥。在本作中兰登甚至还上演了与海军上将自由搏击,在危急关头空手入白刃等场景,越来越勇武了。这大概也是我第一个发现不太自然的地方:这位主角的身份是在哈佛教书的文弱书生,但是动起手来不但一点不弱,还能单挑上过战场的正规军。我觉得这里强行要让读者接受运气成分就有点出戏了。希望未来的续作可以给主角多一些枷锁,要嘛通过强大的同伴护体,要嘛像韦小宝一样完全智取,可能会让人物更加真实好接受一点。

本作延续了作家一贯阴谋论的做派,企图在小说中搞一个毁天灭地的大新闻。有点像《天使与魔鬼》里关于宗教与科学的讨论。本作带头搞事情的是兰登的学生,一个特别厉害的计算机科学家。这个人的形象有点像钢铁侠,有钱到为所欲为,又特别任性,自己相信的东西就要坚持到底。于是终于给他砸巨资秘密研究出了足以改变世界的 idea,这天要开个发布会来震撼整个世界。故事就此开始。

本周读书决定不做剧透,所以剧情我们就不讨论了,只做评价。首先这个大新闻的铺垫很好,因为足够大,而且悬念设定得可以,虽然产生悬念使用的手法有点欠打和缺乏创意,但是读者还是会想要知道这个发布会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的。接下来就是丹·布朗一直用的 POV 切换写作手法,通过在多个章节分布多个支线和人物视角,刻意遮挡关键信息,透露部分信息来诱导读者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最后再来个大反转。我只能说,这种手法真的用烂啦,很没有新意有没有。我在读 Andy Weir 的《The Martian》(火星救援)的时候就不喜欢这种突然切换 POV 的写法,很容易断档。《冰与火之歌》算是比较早用这种写法的出名的小说,但是反正人物很快就死了倒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在《本源》这样主角鲜明且戏份很重的小说里,既然不想群写,我觉得分开多个视角就很容易让我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对主角的兴趣突然遭到挑战。所以如果读者朋友们已经读过丹·布朗兰登系列的前作的话,可能会因此感到无趣,若是未曾接触过的读者也许会觉得还挺新鲜。

既然有一个足够大的架空阴谋论,就得有足够丰富的细节来填充他,还得有一个足够明确的主线来推进他。《本源》的主线目标还是比较清晰的,典型的畅销小说写法,上来先死个人,主角有危机感,要找一下真凶或者什么更厉害的东西比如《达芬奇密码》里的圣杯什么的,于是进入第二幕。这一幕就上轨道啦,安排点打打杀杀和曲折回环找一下东西在哪里之类的,兰登系列一直都在解密码,所以就让兰登一环环地解密码就好了。解到最后字数凑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大决战了,这时候就正式进入第三幕了。然后就大决战,结束。

这样的写法也是目前好莱坞大片的典型套路,一般不会产生质量太差的作品。但是如果细节填充得不好也会让人很无聊的。如前文所述,巴塞罗那是一座有非常多梗的城市,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上演,作家必须有所取舍。所以顺理成章的,米拉之家和圣家堂成为被作家选中的其中两个主战场。但是由于要分心去叙述场地的特殊性和背后的故事,反而削弱了当时主角身处其中的紧张性。而且对于去过这些地方的读者来说,圣家堂三立面的异同与壮观很容易浮现在脑海里,进入主殿堂之后悬空的华盖与光彩琉璃的玻璃窗等等也很让人感动。但是对于没去过的读者来说呢?这是被作者抛弃了吗?

巴塞罗那-圣家堂
巴塞罗那-米拉之家

第一次阅读《达芬奇密码》时没去过卢浮宫博物馆,但因为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非常细致,读起来也没有非常生疏的感觉,反而日后再去卢浮宫看到倒着的三角形会想起书中将它视为圣杯的隐喻。而且《达芬奇密码》的主线非常紧凑,密码一环扣一环,而且有些密码还和场所本身紧密相关,比如“玫瑰线”这条线索。但是在《本源》中主线(寻找大秘密)反而变得不是那么紧要,即使主角背后一直有人在追杀他。这主要是因为密码的设定从一开始就限制在诗里,于是建筑本身对密码并没有什么贡献,而是成为角色背景故事的补充。这样一来,一旦作家去描写建筑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成了支线,但是如果作家不写又失去了在巴塞罗那选址的好处。两相权衡的结果就是建筑写得不够细致和吸引,也和主线不构成紧密的联系。这大概就是我觉得作家在本书中有很多想表达的但是最终都没有讲出来的原因。

总的来说,《本源》有畅销写法加成,故事性和娱乐性不会太差,我个人的评价差强人意。如果在巴塞罗那旅行过,又对高迪建筑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读一下,感受一下在高迪建筑枪战,降落直升机的幻想快感。但是除开这些加分项,仅以小说视之,我觉得只能算中规中矩,无甚出彩。

2018.10.30 / 下午
于 T.i.T

关于本作

  • 书名: 本源(Origin)
  • 作者: 丹·布朗(Dan Brown)
  • 译者: 李和庆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ASIN: B07BSWNC7W
  • 版本: Kindle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读书 #151 奔跑在午夜的巴塞罗那——丹·布朗《本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d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