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6】你是怎么把孩子的内向,不专注给“养”出来的?

【06】你是怎么把孩子的内向,不专注给“养”出来的?

作者: 李智婧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0:55 被阅读0次

    大家好,这是我们极简亲子沟通课的最后一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都是围绕特定的场景,讨论更好的沟通方式。最后一节课呢,我想讨论一个更普遍的问题。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经常听到这种问题,很多父母问我:孩子太内向了,怎么办?好担心他进入社会没有竞争力。或者是孩子不专注,怎么提高专注力……之类。

    我一般都会这么回答,我说:

    你不要再问了。你问得越多,他的内向,或者不专注就会保持得越久。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提问本身,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

    孩子表现出某些特点之后,父母把它用某种说法固定下来,认为是这个孩子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挂在嘴边。尤其是负面的说法,父母会牢牢记住。当然我们是出于一片好意,因为是想帮助孩子改正这一点。

    案例

    比如说,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说:「你就是不爱学习」

    或者说「你挺聪明的,就是太贪玩了,不然你学习肯定比现在好得多。」

    请注意这个「就是」,就是怎么样。

    这个词啊,有点像一个诅咒。它把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给限定死了。

    你就是内向,你就是胆小,你就是不踏实,你就是跟别人处不好关系……

    我们带着这些标签去跟孩子沟通。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好心,但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强化这些标签。

    案例

    比如我觉得孩子太内向,我可能会批评她:

    你这么内向,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

    或者也可能是赞美她:

    她这么内向,今天能跟人主动打招呼,这就不错了。

    但是不管我怎么说,都是在给她强化一个负面的自我印象,带给她不好的影响。

    有人说,赞美也会有问题吗?是有的,当我们对一个人有负面印象的时候,赞美背后往往隐藏着贬低。

    这就像我们认为一个人胖,我们赞美她:「哇,今天这件衣服显得你没那么胖!」结果呢,她可能再也不想穿这件衣服了……

    为什么说带着标签沟通,反而会强化这些标签呢?它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负面的标签,往往暗示着父母的不接纳。

    当我们给孩子打上负面标签的时候,他的所做所为在我们看来,就是缺点,我们当然会希望他改正。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哭,如果我们打上「软弱,玻璃心」的标签,把它作为缺点提出来,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少哭一点,更坚强一点。

    那么她再哭的时候,父母就用各种方式明示或暗示她: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不好的,坚强一点才好。但是孩子对于这种信息,多少就会有点抵触。

    父母会说:「改一改吧,真的是为你好。」

    父母是为了孩子好,才耐心指出他的缺点。可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你这样是不好的,我们不接受现在的你」。

    所以孩子根本考虑不到要不要改的问题,他很自责,有时候是很委屈,很惊慌,觉得好像要被抛弃了一样。

    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父母在说,孩子在说,但是孩子没有变化。父母就会各种想办法,做工作,但是越想办法孩子越不改。最后父母很绝望,这孩子怎么这么顽固呢?

    他们看不到孩子,孩子用这种姿态做一种无声的抵抗,像是说:为什么你不能接受这样的我呢?我偏要像现在这样,看你什么时候能接受。

    案例

    妈妈:你又跟小朋友打架了!你怎么就那么喜欢惹祸呢!

    孩子:他先拿我的东西……

    妈妈:他拿你的东西,你就好好跟人家说。实在不行你就告诉老师。我都跟你说多少次了,不要打架,要好好跟小朋友相处,你怎么就不听呢!

    孩子:……

    妈妈:听到没有!

    孩子:听到了。

    你听到了吗?

    孩子心里的声音是:「我就是这样啊,难道这样的我有问题吗?」

    其实,孩子打架,既可以看成是惹祸,同样也可以看成是勇敢,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一个孩子敏感,既可以说他情绪感受力很强,也可以说是麻烦,玻璃心。从不同的角度看,很多事情同时包含了正面和负面的意义。

    我现在要教你们一种沟通方法,叫做【正向标签沟通】。

    正向标签沟通

    也就是给一件事贴上正面的标签,承认它的正面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跟孩子讨论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跟小朋友打架的例子,如果我们换上正面标签,把它看成是「勇敢,懂得捍卫自己权益」的表现,父母可以怎么跟孩子沟通。

    案例

    妈妈:你不想让别人拿你的东西,你勇敢地保护它,妈妈很喜欢这份勇气。

    孩子:但是老师批评我了。

    妈妈:老师批评你,不是因为你的勇气。而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受伤了。你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一边保护你的东西,一边不让别的小朋友受伤。

    孩子:那我下次只吵他,不打他!

    妈妈:这是一个好方法,还有吗?

    孩子:还有……我可以告诉老师!

    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所有的目的都达到了。

    孩子理解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尊重了他的自主动机。

    秘诀很简单:先给孩子的行为贴一个正面的标签,接纳他表现当中那些好的方面,然后再讨论怎么样可以好上加好。

    也许有的父母会担心,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我还给他贴正面的标签,还接纳他的行为,会不会鼓励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注意,我们只是接纳他这个人本身具有好的方面,同时要让他知道,这个行为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让他作为一个好的【人】,去改进一件不好的【事】。把人和事分开,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沟通思路。不是毫无原则地纵容,恰恰是让孩子学会,什么事是好的,什么事不好?有哪些方面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他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所以他更有动力去思考这些问题,让自己做得更好。

    我们讨论了标签的第一个问题,负面标签暗示着对人的不接纳,破坏沟通效果。

    现在说第二个问题,习惯于对孩子使用某种标签,还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标签塑造你的孩子。孩子或许会一步步受到负面的暗示。

    在心理学当中,这叫【自证预言效应】。

    案例

    一个人上别人家做客,主人给他苹果,客人不想吃。他是真的不想吃,但主人给他贴了一个标签,认为他是在客气。

    主人说别客气啊,吃吧,无论客人再怎么推辞,都会再三邀请。

    「来~吧~!别客气!」

    客人的推辞,主人不是听不到。但它被这样一套逻辑消解了:我知道你是在客气,如果我因为你客气就收回了,那我这个主人就做得不到位了。

    主人索性把苹果削好,塞到客人手里:「拿着,我都削好了。」

    客人怎么办?只能吃了。主人一边看一边想:「你看,我就说他在客气!」

    他把头脑当中的标签,变成了现实。

    这个过程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一旦标签被贴好,就很难有机会被打破。

    自证是这样一个循环:标签证明了标签,新的信息无法进入。就算有反例,就算一个人用尽全身力气对你喊:「我真的不是客气!我就是不想吃苹果!」

    它仍然可能被理解为:「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客气。」

    案例

    一个孩子考试考了80分,父母给他贴标签,说这个孩子学习不好。

    下次他考了85分,父母还是不满意,说:「你扣了15分!你还是不够好。」

    再下次他考90分,父母说:「这次是题目简单。你们班有多少个90分以上的?」这种对话多来几次,孩子真的相信自己学习不好。

    然后可能就不再努力学习了。最终他就会坐实学习不好的标签。这是父母和他联合塑造出来的。

    所以作为一个家庭咨询师,我经常给父母提的建议就是:

    好好观察一下,他有没有不一样的表现?把这些例外说出来,让他看到。

    如果你觉得孩子是内向的,可以这样跟他说:

    我发现你对熟悉的人说话很大声,跟不熟的人很小声。

    或者,对一个所谓的「没有专注力」的孩子说:

    你看动画片的时候,比学习的时候专注哎。

    或者从客观因素上寻找对比和例外:

    昨天你写了三分钟的作业就开始玩笔,今天你到了第五分钟才开始玩,你只用了一天,比昨天坚持的时间就延长了两分钟。你怎么做到的?

    这种沟通方式,叫做【例外沟通】。

    父母可能很疑惑。我们来做家庭咨询,问题肯定已经严重到相当程度了。光是强调一些小小的例外,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

    心理学家Kriz曾经解释过,为什么贴标签?为了对复杂的现象世界进行简化。

    案例

    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叫凯文,今天观察到凯文有如下表现:

    凯文捉弄他的妹妹;凯文不想做作业;凯文在哥哥打他之后还了手;凯文享受被重视的感觉;凯文行为放肆;凯文安慰他的妹妹;凯文帮哥哥修理东西……

    刚才总共说了7种行为表现,但是很多人只会记得前面5种。

    为什么呢?因为你情不自禁地想:「这个叫凯文的小朋友,是不是有点毛病?」

    其实,刚才的7个表现,只有前面5种支持这个标签,后两种是无关的,甚至是相反的。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性地忽视。为什么?因为大脑喜欢【简化】!

    简化,阻止了我们对一个人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最后我要教大家的沟通方式,叫做【例外沟通】。

    它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简化,摆脱自证的循环。

    它的第一步是观察,关注到孩子身上不一样的地方。然后说出来,从客观的角度告诉这个孩子他有哪里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跟他自己其它时候不一样,其它场合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跟别人想象中对他的印象不一样。

    内向的人,一定也有放开跟人交流的时候。

    不专注的孩子,也有聚精会神打游戏的时候。

    我的另一门课《洞悉相处之道》中,有一句Slogan:「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的确如此。

    当你看到不一样的时候,就会使用不一样的态度与孩子相处,这种更积极,更肯定的视角,也一定可以激发孩子更好的表现。

    这不再只是沟通技巧,更是一种价值观。提醒你从标签里跳出来。带着不一样的视角看待那些所谓的缺点,看得越多,越是发现它们充满了无穷的可能。

    记住:语言会制造出不同的现实。换一种沟通语言,就换了一种更好的现实。

    好了,我们的《极简亲子沟通课》,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为你介绍了亲子关系中经常出现的8种沟通误区,并介绍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听起来很简单,最重要的是练习。

    还记得吗?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自我觉察。可以请身边的人,帮助你检查生活中习惯性的沟通方式,提醒你换一种更好的说法。

    希望这6节课的内容,对你和你的亲子关系有所帮助。

    再见!

    要点回顾

    1、每个孩子在不同场合下,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如果依据某些表现,认定是这个孩子密不可分的一个特点,把它挂在嘴边。这就叫贴标签。

    2、当我们用负面标签指出缺点,让孩子改正的时候,隐含的态度是不接纳。

    3、把人和事分开,给孩子的缺点或错误贴上正面标签,让他感觉到他的人是被接纳的,而他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他会更有动力去改进。

    4、如果习惯于对孩子使用某种标签,往往会在沟通的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标签来塑造你的孩子。最终制造出你相信的事,这叫【自证预言效应】。

    5、大脑喜欢简化,因此,对头脑里面的结论要特别当心。

    6、使用【例外沟通】,看到不一样的可能性,你可以制造出不一样的现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6】你是怎么把孩子的内向,不专注给“养”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d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