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本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若除去外力后形变随之消失,即在弹性范围内,物体的形变如扭曲、拉伸,均与弹力体的弹力成正比。将它用在人的性格培养上,其要义就是使人的性格具有弹性,能屈能伸,能够正确对待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周易・系辞下》有这样一段文字:“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性命。人也要学会退让和忍受,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是个能屈能伸,有弹性性格的人。正是靠着这种能屈能伸的顽强适应能力,司马氏在三国的混世中崛起,最终取代了魏蜀吴三国,建立了晋朝。与之相反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宁屈不弯的性格,着实令人敬佩,但是他这种不知变通的做法值得商榷。他的愤然离任(彭泽县令),百姓失去了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督邮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陶渊明他自己也失去了前途。如果换一种做法,通过自己的影响和才华,或者其它途径,既惩罚了敌人,又保全了自己,岂不更好?
有弹性的心灵才有轻松和自由。弹性不足的人,在压力面前便会内心慌乱,使小事变大,易事变难,进而失去机会,失去进取心。弹性也是有限度的,不违背做人的正直原则,过之则丧失人品。
每个人都有“怀才不遇”的情况,这时候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姜子牙“垂钓于渭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后来他们不都成了著名的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