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己的理解,我把《精进》的第一个话题——时间——划分为了两大部分:时间视角、时间尺度。上一篇讲了时间视角,这一篇讨论时间的尺度。
书中讨论的衡量时间的尺度有三种:长短、快慢、深浅。
长短:近期未来视角VS远期未来视角、收益值VS收益半衰期
快慢:快工作慢生活
深浅:减少被动休闲
时间的长短
首先,作者讨论了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视角的切换。近期未来可以是几小时、几天、几周,远期未来则可以是几年。
这个视角切换有什么用呢?
(1)想象五年后理想中的自己——远期视角——可以帮我们去掉一些干扰项(比如:预设五年后的理想状态之后,我放弃了“参加国考”的念头——尽管这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2)切换到近期视角,能调和长期目标和当前行动的矛盾(未来理想远大,目前一动不动)。
例举一个算式:500000/5/365=274。
如何理解呢?
——如果我想在5年后达成【写满50万字】的目标,落实到每一天,只要保证一天写274字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每天的任务并不起眼,长期积累之后,却能产生惊人的效果。
其次,无论我们拥有的时间是长是短,“如何合理利用”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书中给出了两个用于评判“事情是否值得做”的角度:
(1)收益值——这件事在当下给我的带来的收益大小(可以是精神、也可以是物质层面)
(2)收益半衰期——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作图如下:

采铜法则建议我们: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长半衰期的事情收益是可以累积叠加的,无论事情的收益值高低,只要可以累加,就值得去做。
对这个知识点的应用,除了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还可以帮我们脱离“即时兴奋”模式,过滤掉大量的信息噪音。实例:读至少流行了10年的经典书籍。

时间的快慢
在这里讲的是做事的节奏。
需要尽可能快的事有:做体力劳动,常规事务性工作,无意义的争吵。
需要尽可能慢的事有:欣赏艺术,与家人相处,思考重大决策。
掌握生活的快慢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人生。

时间的深浅
与此相关的概念有两个,分别对应“深”和“浅”。
(1)心流:对应“深”,指的是人们全情投入一件事的状态,比如我在进行的写作。
(2)被动式休闲:对应“浅”,描述的是一种质量较低的时间使用方式。例如:当你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做到全情投入。当时间过去,你不仅只得到了有限的快乐,还往往感到疲惫。
当人们实际拥有更多时间、主观却觉得时间变少时,或可归咎于对时间的“浅”利用。

小结
时间的流逝往往因为太过不起眼而被我们忽视,但“如何过一天就是如何过一生”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
希望最近两篇笔记可以让你在对待时间时更郑重一些——当然,我从来都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紧盯效率,也不认为所有时间都应该花在“对”的事情上。
那么,什么样的时间使用方式在我看来比较合理呢?
——无论把时间用在何处,自己心安理得就行。
谢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