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总能有一些奇葩提案上了头版头条,让我满脸问号:这货是怎么当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虽然我比较厌恶政治,也不愿意在公号多谈国事,但今年的幺蛾子们实在让我忍不住了。
一个叫黄细花的女人大代表提议把法定婚龄降到18岁。真是好棒棒呢,刚高中毕业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就要组建小家庭了。18岁结婚,17岁得谈恋爱吧?咦,高中生应该叫早恋吧?情窦初开,思想三观尚不成型,又没接触过社会的女孩子不要太容易被哄骗借婚!
结婚后三年内是女性怀孕生子的高峰,满大学校园里不见拿着书本意气风发的小姑娘,全是是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正熬夜弄presentation材料和期末论文呢,那边孩子嗷嗷大哭要照顾。这场景,想想就酸爽。不过我也是多虑了,18就结婚了还上啥大学啊,能有精力上课做作业考试吗?不上大学,自然找不到什么稍微好点的工作。女性群体被从高等院校和职场上赶回家庭,黄代表,您自己身为女性,是和同性有什么仇什么怨啊?拿着手中的提案权不好好利用不怪您,给别人下套可就丧良心了。自从放开二胎政策以来,变着法媚上的各色人等不在少数,但是这么明晃晃地跪舔真是让人作呕。更可笑的是,二胎政策的出台当然有部分是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但是最最主要的是拉动消费。拼命鼓励二胎又不放开三胎,根源是国家真没有那么缺人口,放开二胎,是忽悠城市中产阶级生养。他们既有养育好教育好孩子的能力,又不会指望政府拿钱,衣食住行、早教、补习班是一个巨大的消费链条,说到底,都是生意。这个奇葩提案的恶意太明显,围观群众纷纷表示“此人有病”。
另外一个就把意图隐藏得比较深。人大代表李光宇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乍一看挺好的,减轻孩子负担,给他们一个更轻松的童年,瞬间引来不少支持者。“对啊,工作之后都用不上了”“老子当年就是英语拉分了”。呵呵哒,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课外上补习班、请私教甚至外教,穷人家的孩子呢?免费的或者低价的公立教育不能提供,部分家长就必须花高价去市场上购买私人服务。那些无力购买或者根本没有眼界想到购买的家长和孩子,就只能自求多福。确实,如果取消了英语一科,好像不学也无所谓。上了了大学他们就会发现虽然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自己已经被同龄人甩了好几条街。
首要问题,财经类、管理类专业教材读不懂,比如我上学时候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就是萨缪尔森英文原版的《经济学原理》。
第二个问题,高考英语取消了,大学四六级要不要取消啊?如果不随之取消,四六级怎么破?大一的学生从字母音标学起?如果取消了,研究生考试的英语科目取不取消?不取消,外文文献都看不懂,怎么了解自己领域国际上的发展潮流,怎么读外文参考文献?怎么去国际学术会议上讨论发言?
第三个问题,如果学校有公费交换、留学的机会,幼功在身和半路出家,谁更有希望争取到?就算自己学校一视同仁,对方学校要求托福或者雅思的成绩呢?
第四个问题,好容易毕业了,四大会计事务所、外资快消企业等全英文工作环境的雇主会录用英语不熟练的毕业生吗?就算是全中资企业,例如华为,也经常有外派人员到国外工作的情况,那时候再学习,只怕是晚了吧。
提出取消英语科目提案的是中国宇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光宇,中国宇华教育集团现有8所幼儿园,全是双语幼儿园;麾下的旗舰店——郑州宇华实验学校每周三是“英语日”。然后他还呼吁公立学校取消英语必修。这个背景一曝光,真是司马昭之心,说到底,依然是生意。
政协委员俞敏洪说取消英语考试的建议仓促且鲁莽的新闻一出,底下评论炸了庙似的“还不是怕自己新东方倒闭了”“取消了你就赚不到钱了吧”。是说些人too young too simple好呢,还是说他们蠢到不忍直视好呢?新东方的主要业务板块和收入来源是出国英语培训,主体客户是高端消费人群,中小学补习的收费根本没法比。一旦取消英语考试落实,公共教育不再提供英语教学,他是私人服务的一块品牌,只会吸引到更多的客户。他为什么反对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因为同样是商人,人品和社会责任感都是有天壤之别的。俞敏洪还“吐槽”了学区房,倡导教育资源应更均衡化,政府应当帮助留守儿童能够到城里上学。这些都说明,他对于社会公平公正是非常热心的。毕竟北大毕业,文人风骨还是留存了几分的。俞敏洪自己也是草根出身,穿着补丁裤子迈进北大校门,现在有一定的能力了,为曾经的同阶层说几句话也有“不忘本”的意味在吧。
至于哪些为取消英语叫好的人,和当年提出减负和素质教育的人,要么是李光宇一样的坏,要么是单纯的蠢。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拼爹教育,音乐、美术、体育哪项不要靠钱堆出来?好歹现在高考主要以数语外等学科成绩为依据,要是真仿照国外大学的录取体系,搞所谓的精英教育理念,那中下阶层的孩子永远都没有机会进到名校了。人家从小跟名师学习小提琴、钢琴、声乐,爱好是帆船网球马术,没事参加个全球青年领导峰会,家里拿钱支持去非洲、东南亚做扶贫项目,伦敦游过学,纽约创过业,即便天天醉生梦死,家里也能给学校捐个楼或者实验室,你拿什么跟人家比?我们国家在一百年内经历过几次天翻地覆的变革,社会阶级随之几次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红利、房地产红利、互联网红利创造了大量新贵和中产阶级,贫困人群大大减少,刚吃了几天饱饭,就以为提升阶级不是太困难的事,开始指点江山了。随着社会发展的成熟,阶级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甚至保持自己所在的阶级都没有那么容易。21世纪以来,中国的阶层流转通道受阻问题已经愈发严重了。一个房价就困死了多少人?
我和室友在大四的时候都去过母校招生办当学生助理,我是农村专项组(第一年有此项目),她是自主招生组(已经开展很多年了)。我负责的工作内容是打电话通知材料通过的农村学生面试时间。考虑到实际时间空间和经济情况,学校非常人性化地使用了视频面试方式,即我告知初审合格学生面试专用的QQ号,他们注明自己的编号、姓名、学校加上这个号的好友,面试时由三位老师和考生开视频完成。不少学生留的联系是父母的电话,结果他们的父母既听不懂普通话也说不了普通话。更过分的是,有家长沟通语言无碍,却说“他在学校啊,我现在联系不到他”。我心里已经骂脏话了,这是怎么给人家当爹的?难道也联系不到孩子的老师吗?这么大撒手就不怕孩子在外面出什么问题?一旦通过面试,就能以刚过重点线的分数上985大学,是多大的便宜,多好的机会?老娘当年可以超过重点线79分才被录取的。我们只能去找学校的联系方式,千回百转地联系上孩子,这要是稍微不负点责任,这个学生的前程就被大大影响了。面试的时候我要全程记录,所以和三位老师一起视频。大部分的学生视频背景是老师办公室,有一个女孩是在网吧,她一边努力讲着自己为什么要想读大学,背景一边传来打网游的人的各种大声叫骂,她赶紧说不好意思周围太吵了,但是自己只能找到这里上网,语气中的小心翼翼太让人心酸了。
室友是负责初步审核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邮寄过来的材料是否齐全、合格。然后她就大开了眼界:父母关系那一栏,不是xx处长、局长就是xx公司董事长,最差也是个xx学校老师。获奖情况,作文、舞蹈、书法、绘画、乐器各种比赛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人家拿不出来的。主要经历,各种出国游学、交换、夏令营、志愿服务,简直比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丰富。高大上推荐人亲笔写的推荐信,她至少认出了我们学院的前院长x教授、他是博导、世界银行顾问,一般人家的孩子靠什么能拿到他的推荐信?
交换完信息,我们俩不由感叹:自己这样纯靠高考裸分上了大学的人,没有特长加分,没有自招降分,大概是校园食物链最低级了吧。很快,找工作的现实就微笑告诉我:“是的”。无数过五关斩六将次但是倒在最后一面,无数个面试官礼貌地告诉我“你表现得很好,但是我们偏好本地人”。“你的家庭背景不适合这个行业”“我们想要男生”。我无意指责这些企业,毕竟最后一面的时候大家各方面都差不多,有硬伤的也闯不过前几轮,那出身、性别、籍贯当然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不愿意谈国事是因为容易致郁,而你什么都做不了,帮不了自己更帮不了别人。难怪奥威尔巨巨说:“生活在底层的人,并非对自己的悲哀处境一无所知,而是因为清醒的认识而更加痛苦,所以为了生存,只能麻木。”最后夹带点私货,清末谭嗣同说“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一百年过去了,情况好像并没有好多少,把新生命带到这里,一定要慎之再慎啊。或者我们可以想开点,万一自己成了富一代呢?就比如谢霆锋对Lucas说“I fight, so you don't have to”,但是一想到谢霆锋自己就是星二代啊,鸡汤瞬间又馊了。上层建筑的架设者也该好好想想,你们是愿意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方式打开阶层流通通道,还是愿意他们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方式自己打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