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作者: 二班班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11:55 被阅读5次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C】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等。而按字数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⑦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15.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此特点。(2分)

    16.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春联”。

    C.春联源远流长,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D.楹联习俗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7.上文围绕“楹联”,第②一⑧段依次介绍的内容有:(1)              ;(2)           ;(3)              ;(4)楹联的文化价值。(6分)

    18.下列文字若要放回原文,放在A、B、C、D哪处最合适?请写出你的理由。(5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疃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19.假设你的爷爷要过六十大寿了,下列最适合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是(     )(3分)

    A.春至百花福满地  时来万事祥临门

    B.人顺家和福星照  心想事成鸿运开

    C.八月秋高仰仙桂  六旬人健比乔松

    D.爆竹声声福来到  祥和处处岁时新

    �世界��Z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f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