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材料归纳为问题、原因、影响三方面是否合理?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问题。最近有不少同学在询问,在一些教材上、参考资料上或者培训班里的老师说对申论的材料有一个做法,那就是申论的材料都可以把它归为问题、原因和影响。

分为这么三个内容结构,然后有同学说看了申论的材料之后,就感到很困惑。一方面,申论材料的确可以归为这么三大类,问题类、原因类、影响类,当然还有个办法类。还有就是感觉到这个跟解题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就感觉很困惑。
把申论的材料归为问题类、原因类、影响类、办法类等,到底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好处,那为啥呢?因为有利于你对这个材料进行归类把握,比如说申论材料一般都是8000字到10000字,如果我们把这些材料归为几类,比如说问题类、原因类、影响类,材料的确是很好把握。可是问题来了,那就是有同学提到的一个疑惑,他说对材料是把握了,可是他又看了一下题目,就觉得对解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同学揭示是我一个本质,什么本质呢?那就是到底是以材料为主还是以问题为主,直接告诉大家,肯定是以问题为主,因为你能得多少分取决于你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就是说人家题目要什么,你从材料里找什么,然后答卷上写什么,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反观近几年以来的国考,每道题目的设计,都问得非常的微观,如果你对材料把握的这么宏观,比如说你觉得材料里前三段材料讲的是问题,四五六段材料讲的是原因,七八九段才来讲对策的话,这方法根本不足以来解答每道题,所以你对材料这样去把握,不是很科学,还得是题目要什么,就从材料里找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