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年轻,我渴望燃烧, 渴望流浪, 渴望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大多数人从未启程就已老去,而我们永远不死心, 永远在路上。
我们分手的第二天,他发了一条消息,召集朋友自驾去西藏。我不由心动了一下,想起还有那么多远方在等待着我的双脚和眼睛。——我不希望自己老去,而最好的证明就是还能“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20 世纪头号文学浪子,“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嬉皮士运动鼻祖,当代摇滚精神鼻祖…上述一切名号都源于他这部惊世骇俗的《在路上》。
1947年起,“垮掉派”的凯鲁亚克等几个年轻人横穿美国的狂野旅行,不仅催生了《在路上》,更如星火般点燃了整个时代,促使无数年轻人踏上自我追寻之路。
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偶然翻开这本书时,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轮回,《后浪》正蓬勃翻涌而来,掀起又一轮时代的波澜。
一切来得正是时候。无论是那时的凯鲁亚克还是当前世界的青年,或者说是那些愿意留在激情岁月的人们,只要你愿意,我们都可以现在就出发,在不断探寻的路上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2145/d7847ed1186c5cc3.jpg)
01. 是“垮掉的一代”,更是勇于面对自我的一代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很多大牌拥趸,据说披头士乐队的名字就来源于这本书,乔布斯也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但同时他也被许多人视为垃圾文学,对于这本书的争议一直存在。
鲍勃迪伦说:大约在1959年,我读了《在路上》。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 对我来说,《在路上》就像圣经。
都说这本书代表着垮掉的一代,我想可能很多人都被这“垮掉”两字带偏了。
诚然,整部书作者的叙述直白且略带颓废情绪,像在对你絮絮叨叨、事无巨细地讲他横跨美国的旅程。说它是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未加修饰和整理的旅行日记。其间还充斥着酒精、药物,性爱甚至毒品。
但与“迷惘的一代”明显不同的是:他们虽然身处黑暗迷惑之中,不知希望与光明究竟在那条路上,他们还是决然上路了。他们热爱这种在路上状态。因为无论前方是什么在等待,只有去找,才有机会可以找到。
尽管我姨妈警告我说他会给我招来麻烦,但我能听见新的召唤,见到新的地平线,在我还年轻的时候深信不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是个年轻的作家,我想上路。
新的召唤、新的地平线、年轻的作家,多么熠熠生光的字眼,它们代表的就是令人激动的生命力。路就在那里,不断延伸。它召唤着每一个不希望沉迷于过去、只能接受上一辈遗产与观念的青年人。
他们都有不安的灵魂,他们渴望改变、渴望撞击。即使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有一点凯鲁亚克所代表的那一代正在做的,就是打碎虚伪的谎言,直面现实与自己。
《在路上》就像一个火把,首先照亮了那个时代长久积存却少有人揭示的丑陋的一面。它赤裸裸地把人们的无聊、彷徨、道貌岸然,只会消极贬低社会的陈腐气息公之于众。然后它又以充满象征性的穿越美国大陆的行为,点燃和感召了一群同样在隧洞中寻找一线光明的人。
如果不是因为凯鲁亚克打开了这一道门,我不知道如何获得去做那些事情的勇气或愿景,甚至只是相信那些东西存在的可能性。——感恩而死乐队主唱 杰瑞加西亚
敢于承认痛苦和矛盾,承认自己的软弱与罪恶,不再以虚伪的假面示人,并且向未知踏出试探的脚步,难道这不就是《在路上》的“垮掉派”真正勇敢的本质吗?他们或许很疯狂,但远比那些满口鸡汤的人更热爱生活。
从来就没有什么“垮掉的一代”,只要他们还愿意上路。
02. 在路上,不是为了在“别处”,而是成为“别人”
我醒来时太阳正在变红:那是我生命中一个难忘的独特时刻…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我只是变成了别人,某个陌生人,我的整个生命被鬼魂纠缠,是鬼魂的一生。我在横穿美国的半路上,在代表我青春的东部和代表我未来的西部的分界线上…
人们说“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但我想说,身体的旅行只是外在和形式的,它真正的价值必定是带领我们的灵魂不断前行。
现在的时代已经是一个交通便利,物质丰富的时代了,出门旅行、学习再也不是那么难,几乎所有人都热衷于踏上行程,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一时间大家都在争相晒自己的旅行打卡照。仿佛只要有钱有闲,世界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安于简单朴素的生活已经是可悲可鄙的了。
但让我们回头看看她——2015年4月13日河南省实验中学有着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顾少强,向领导递上辞呈,上面仅有的十大个字迅速走红全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大家都被她的这句话震撼了。真是又勇敢又浪漫啊!
可是其后的顾少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匆忙奔波在路途上,事实上,她拒绝了当时网游公司的百万代言、拒绝了个人资助的环球旅行,也拒绝了岛国总理的访问邀请。而是自己借款,静悄悄地与志同道合的新婚丈夫在成都青城山下开了一家客栈,过起了自己向往的平凡而诗意的日子。
她食言了吗?并没有,相反,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并正在前行,她已经成了“另一个人”。
《在路上》这本书出版以后,有太多人热泪盈眶地想要追随凯鲁亚克,表示要将自己交付于未知的远方,去寻找不一样的生活和人生。
但我们“在路上”的目的,不为旅行,不因某人,更不是仅仅满足于“生活在别处”的吃喝玩乐的新鲜体验,享受浮躁的感官刺激。更不是从一种模式投入另一种模式化的生活形态,可以拿来向人炫耀和迷惑自己。
我们需要的是在途中寻找和遇见未知的自己,因为再远的旅途,都是为了最终能够走回到自己的心里,拓宽自己的胸怀和眼光,真正变成一个“另一个人”。
世界和宇宙是广博的,用身体去旅行穷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看尽所有的风景,见到所有的人,我们的见识始终是有限的。但如果拥有了无限宽广的胸怀,我们的内心却可以包容蕴含无限,所以真正的旅行应该是我们灵魂与心灵的旅行。
正如梭罗如此说旅行这件事: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动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
你的心在哪里,你的世界就在哪里。后浪们:当你旅行、当你在路上,希望你带上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你的灵魂。
03. 凯鲁亚克与《在路上》,自由迸发的烟花才是最美的
《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来自美国的加拿大移民家庭,他的成长正值20年代,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进入了“冷战期”,此时的社会笼罩在压抑封闭中,人民精神信仰垮塌。
而所谓“垮掉的一代”,就是指当时的年轻人,他们普遍厌恶学习、工作,缺乏社会责任感,内心空洞只懂得追求刺激。
凯鲁亚克靠体育奖学金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但他并不屑于普通的校园生活,第二年就辍学去工作了。我们在他的简历中竟然发现写着“特别爱好:年轻姑娘。”——真是明目张胆的“垮”!
1947年凯鲁亚克开始和几个朋友踏上横跨美国的旅途,他们一次又一次停停走走,迷恋上了这样的生活。同时他随身带着袖珍笔记本,记录下最真实和纯粹的生活与思考,也开始创作小说《在路上》。
凯鲁亚克《在路上》中写道:我这辈子一直都跟在那些自己喜欢的人后面一样。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象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象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像《后浪》中说的那样:“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不用活出别人想象中的样子。”凯鲁亚克老早就开始这么做了。
他从朋友的信受到启发,只用短短三个星期就写出了这部被无数人奉为圣经般史书的《在路上》。用的是他自创的“自发性写作”方式:让思维不受阻碍和限制,自然地从笔端流出,不受反思和逻辑检验的核查,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真实性。
“最初的思想,最好的思想”这是凯鲁亚克钟意的写作方式,也成了他小说的鲜明特点。不可否认,这种文体在普通人的阅读中成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因为很多词句就如他天马行空的思想一样是跳跃着来到纸上的。它们时而絮絮叨叨枯燥得像夏天的午后令人感觉平淡乏味,读得要犯困,时而又忽然扯出一些不着边际的比喻和联想,让人思路瞬间中断。
我猜至少有超过一半的读者(包括我)最终没能完整读下这本“奇怪”的书。甚至评论中也有不少对它的怀疑和抱怨,直接称这是“文学的垃圾”。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2145/7f649b1b542dca35.jpg)
但为什么这本书又能够是流传至今经典之作呢?
因为文学和艺术的终极目的跟旅行一样,不是为了满足感官,而是为灵魂的告白与升华服务的。就是这样一本我们读得很辛苦的小说,被无数的摇滚青年奉为圣经。从鲍勃迪伦、披头士、滚石、涅槃、大门乐队,到卢里德、乔布斯、约翰尼德普,以及痛仰乐队汪峰、许巍等…都深受它的启发与鼓舞。
它也引领了公路文学、公路电影的风潮,甚至星巴克与牛仔裤都是因为《在路上》而开始风靡全美,其影响至今不衰。
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放弃对于信仰和意义的追寻,如果把《在路上》换做任何一本仅仅拥有华丽文字的书籍,是绝对无法带给我们如此的巨大感召和精神力量的。这就是喜欢自由、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书写的凯鲁亚克的魅力所在。
狂放不羁,却又热情洋溢,他用《在路上》迸发出了非同寻常、令人惊叹的烟花。由不得我们叫一声:“哇哦!”
诚实地说我没有一字一句读完这本书,我原本也只想写一千字的书评而已。虽然感觉这次的翻译姚向辉已经尽其所能如实并传神地展现了本书的内容,无奈我还是跳过了一些感觉杂乱重复的段落。
《在路上》远远不是一本完美的小说,我眼中的凯鲁亚克也不是具有巴尔扎克、毛姆般写作功力的作家。
但就像海边被波涛冲击的沙子,也可能是中了《在路上》的邪,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只觉得很激动很亢奋。不停地想说,想告诉你们很多感触,我也变得啰啰嗦嗦,语无伦次起来。后来我想了一想,这是因为我也还年轻啊!
你的路是什么路,哥们儿?圣人的路,疯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鱼的路,随便什么路。无论何人无论如何都能走的一条无论如何的路。
波涛已经奔涌而来,不管你正驰骋、飞翔在天际,还是埋头辛苦地走在泥泞之地,别忘了不要被世界其他的一切麻木迟钝了心灵,最终一切都为了找到更好更真实的自己。
各种人都会有各种路,不是像《后浪》中拍出来的,那些在阳光下快乐奔跑的生活道路才是值得赞赏的道路。我们可以锦衣玉食也可以贫困焦虑、可以欢笑举杯也可以失声痛哭。那些都是值得书写和尊敬的后浪的生活和道路,只要我们永不放弃。
电影《无姓之人》中有句话:“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一切都可以是另外的模样,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寻找到东方禅宗为信仰的凯鲁亚克最后不到50岁就死于酗酒,被《在路上》指引的摇滚鼻祖约翰列侬巅峰在时期被粉丝枪杀,无数为“以梦为马”歌手、诗人都没能到达自己的理想国。但那又怎样呢,他们都热切地追寻过属于自己的路,不断出发启程。
我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去西藏,唯愿我们都能够在各自的路上,满怀好奇与热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2145/9bf5a605382dce7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