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整本的书,读整套的书,中学生还应有一定的思维和思辨的能力。在这样的呼声越来越大的时候,我认真阅读并学习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25219/50b05f7a244a915b.jpg)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说:真正的阅读,是凭借自己的力量,玩味眼前的词句,慢慢提升自己,从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他还说,要读层次更高的书,要学习新的事物,让书和自己一起成长。他说,努力越多,效果越好。他还说,阅读一本书时,要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醍醐灌顶,深以为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25219/72055dd57cbff629.jpg)
网上关于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很多,我不再重复。我只想从自身的角度把书概括为两点。一、阅读的层次。二、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一、阅读的层次
它分四个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凡是识字的,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略去不谈。
检视阅读,简而言之,就是有系统的略读、粗浅的略读。拣取序言、目录、索引及介绍,快速了解;同时,略去不懂的地方,粗浅的连滚带爬地读。
重点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我从个人经历出发,觉得分析阅读,就是指导学生做单个单篇的阅读理解;而主题阅读,则主要是老师有意识有系统的选择相关书籍和相关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写作方面的指导。
下面先说分析阅读。作者从三个阶段进行阐述:一、谈些什么;二、诠释一本书;三、评论一本书。
第一阶段:谈些什么。 即明确这本书属于哪一类,用最简短的句子说说内容,再列出全书纲要。这是第一步。学生做阅读理解时,常常忽略了这一步,导致有句无篇。在实际教学中,这便是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首先,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今天上直播课《老王》,我问,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在我引导学生找出“不幸”这个词以前,有学生在聊天框说,“勤劳善良,不可以吗?”这就是没有找到文末“不幸”这个词。这个关键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可是,学生没有找到,更没有和作者达成共识。其次,圈句子,找主旨。即了解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再次,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这和如何写以及为什么这么写有关。最后,确定作者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这是更深的参与,是理性的思考,读者已经不再一味仰视,而是要和作者平等对话了。
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首先要智慧要有礼节。先读懂,不争强,能区分知识和观点的不同。有了这个前提,其次才能批评。作者提供了四个规则: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分析与理由不全面。这个,对目前的我和学生来说,不是重点,略去,不谈。
再说,主题阅读。作者给出了几个方法:找出相关章节,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厘清问题,界定主要及次要议题,分析讨论。目前,考试中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应该可以算是主题阅读的初级模式。更常见的,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所有的文章不过是例子”。如何用这些例子或这些例子中的相关章节,举三反一,进行到我的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讨论,这个才是重点。所谓,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主题阅读,是每一个读者阅读的终极目标;而这个目标,对一个老师来说,则是最起码的要求了。现在,我想,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目标更清晰了。
二、阅读不容读物的方法
书籍的分类,大而化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传达知识为主的实用型书藉;一种是以阐述经验为主的想象文学。这和我们常说的文学类作品及非文学类作品的分类相似。
首先,实用型书藉。有比较直接的说明规则的书,也有更深的阐述某种规则的原理。它以传达知识为主,阅读这类书,首先是知内容,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随时保持警惕,随时准备伸出利爪。了解到书的内容之后,还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内容真实吗?于我何干?后两个问题明显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变通能力。
其次,想象文学。这类书以小说、戏剧、诗歌为主,重在阐述经验。读者经由感官和想象来体验事情,这个时候,应该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也就是通常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把你想象成某某”,或者“假如此刻,你就在现场,你会说些什么”等等。阅读想象作品,不要抗拒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不找共识。而且,千万不要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有人指责文章中的父亲穿过铁道,违反了交通规则,怎么还被当做名篇,选进课本,进行学习欣赏呢?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重在表达父爱,如果非要用这种实际的标准来评判,就完全失了方向,也毫无意义。更何况,那个时候,恐怕也还没有这样的交通规则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25219/001867f2b427342d.jpg)
再比如,苏轼的《赤壁赋》,这里的赤壁根本不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但一点也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文学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当然,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小说很多诗歌是有人物原型的,甚至直接影射某些时事。所以,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常常能看到两行大字,“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就撇清了文学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对于创作者来说,减去了很多麻烦。
简单来说,阅读一本书,不管你是在阅读的哪个阶段,也不管是针对哪一类作品,贯穿其中的原则其实很简单,我把他概括为六个字:读薄、读厚、读活。
读薄,它主要写了什么?一个词,几句话,一些纲要;
读厚,它的情节是什么?主旨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架构的?它的细节又是如何表现的?
读活:它真实吗?与我何干?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25219/dd19f03a0faa2eb6.jpg)
最后,我用作者的一个比喻结束全文。“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找到这个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却用众多的艺术手法把骨架隐藏起来。”
阅读与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游戏而已,而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正和一群孩子,一起玩着这个寻找与隐藏的捉迷藏游戏,并乐此不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