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瑞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路
从耕牛到“智慧农机”……​40年,希望田野著华章

从耕牛到“智慧农机”……​40年,希望田野著华章

作者: 2dcbb77d11ea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09:09 被阅读0次

    改革开放40年,源自乡野的伟大变革一直在进行。如今,瑞城大地处处呈现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动人景象,每个季节都演绎着华彩乐章。

    当你走进瑞安乡村田野,油菜花、水稻一望无垠,蔬菜、瓜果千姿百态。珍贵的茶树、奇异的果树、美丽的花卉随风摇曳,现代化大棚、粮食生产功能区服务中心、先进养殖基地处处可见。

    当你走进瑞安13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任何一个,现代化气息会扑面而来: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农民只要一个电话,运粮、送肥的大卡车可直接开到田头。

    粮食单产翻一番,连片规模种植带来高效益

    眼下,走进浙江省十大示范区之一的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放眼望去,连片的晚稻长势喜人……

    天井垟三面环山,地势低洼,历来稍大的暴雨天,都能成涝。如今却成浙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功能区。功能区内良种覆盖率与主推技术应用率达98%以上。根据长势分析,预计今年晚稻亩产将达500公斤以上,按总面积25600亩计算,天井垟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吨粮仓。

    粮食单位产量发生喜人变化。瑞安市粮食以水稻为主,水稻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90%左右。据市统计局统计,1978年,瑞安市早稻亩产为571斤、晚稻亩产436斤;2017年早稻亩产840斤,晚稻亩产925.8斤,产量翻了近一番。40年来,多次改革使得水稻的产量逐年上升。从上世纪70年代杂交稻推广至90年代末期“超级稻计划”实施,从原来脸朝稻田背朝天到现如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推广,大大提高单产、减少人工、节约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统计,自2010年浙江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来,瑞安市共建成粮食功能区134个,面积15.03万亩,其中通过省级验收的功能区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农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978年到2017年,瑞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0935万元增加到37.5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2年的323元增长到2017年的27903元。

    探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6月,高楼、马屿、湖岭等地的4万多亩富硒杨梅,红色的鲜果压弯了枝头。瑞安富硒梅不仅是国内响当当的杨梅品牌,还是藏富于民的标志,是海外华侨绵绵不绝的“乡愁”……

    万亩良种茶园所在地高楼,久负盛名的清明早茶,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服务。在“浙江省温郁金之乡”陶山,3000亩温郁金年产量4500吨,被国家质检局批准为温郁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如今的梅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强乡”,当年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乡。改革开放40年来,梅屿农民大棚里“淘金”,拥有大棚番茄、蔬菜等上万亩种植基地,一举让贫困乡变身番茄乡,成为温州市的“菜篮子”。

    一乡一品,特色农业形成了巨大的区域经济优势。陶山的甘蔗、鹿木的马蹄笋、顺泰的毛芋……不少地方既卖特色农产品还卖“风景”,农民吃上“旅游饭”,实现农业、旅游双赢局面。

    这些变化,得益于特色农业的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设施的推广。多年来,瑞安市陆续建成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0万多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47家。

    畜禽养殖由传统散养向生态高效、规模经营转变

    40年前,瑞安农户房前屋后“家家养猪”,如今,已完成由传统的农户散养向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转变。2017年末,全年生猪出栏13.55万头,家禽出栏161.96万只,水产品产量9.67万吨,肉类总产量1.48万吨。

    近年来,瑞安市持续推动畜禽业整治,拆除非法养殖场,关停小规模养殖场,停产整顿较大规模养殖场,畜禽业环境整治取得较好效果。

    以2017年为例,瑞安市清栏拆除115个复养场,安全清理和拆除化粪池(沼气池)317个,总计4.72万立方米。验收完成规模养猪场31家,42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安装线上防控体系,8家美丽牧场完成验收检查。畜禽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4亿元。

    瑞安市还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畜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如新建2家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形成农户、基地、企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形成地区性完整的农业发展产业链等。

    农民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瑞安早在2003年1月起就全面取消农业税,成为全国在农业税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县级市,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自此之后,瑞安市在探索农业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200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引起全国关注。“三位一体”改革中,瑞安市不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通过创新生产服务体系,扭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散、弱”格局;通过完善供销服务体系,助推农产品货畅其流;构建信用服务体系,疏通农业资金血脉。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早稻最高亩产屡创全省新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5万吨以上,连续8年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另外,加大“以工哺农”力度,强化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在全省率先编制农业功能区规划,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典型印记】

    从耕牛遍地到“智慧农机”显身手

    “40年前,只要有个发动机,就是先进农机了,手扶拖拉机是当时最高档次的农业机械。”在市农林局,市农机总站负责人黄兆钠说。

    而现在,瑞安市实行的是“智慧农机”,它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农业自动化生产加工流水线、农业物联网设备、农业机器人、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等智能化装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在瑞安市曹马北斗智慧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农机具上安装北斗定位设备,可实时获取作业农机的定位信息、作业轨迹、作业面积、现场图像等数据信息,进行科学调度;在洲渎植保智慧农机应用示范基地,2台自主飞行的植保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操作人员只需手持测绘仪,设置飞行高度,一键启动,带避障雷达的植保无人机便自主起飞,不重不漏地完成植保喷药作业后返回原地。

    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正常作业面积在300亩以上,是背负式喷雾机的10倍以上,不仅大幅提高作业效率,还可以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农药,有效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瑞安市正在兴建智慧农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视频监控技术,平台建成后,可以监测设施大棚里作物生长情况和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大棚内环境变化;监控粮食烘干中心作业、合作社库房使用情况;监管补贴机具的作业面积、作业质量与在用情况和全市主要农业机械分布情况等。

    瑞安市智慧农机工作走在温州乃至全省前列。今年,瑞安市推进温州首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创建工作,将建成“机器换人”示范基地5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4个,一级农机维修中心1个,智慧农机应用示范基地5个,提升粮食烘干中心4个。

    瑞安市率全国之先推出“政企合送农机保险”政策,农机保费全免,参保农机已超过400台套。农户更新农机积极性高涨,全年新增农机1332台套,发放购机补贴资金752万元,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1.5%。

    四十年来,农机成为瑞安市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智慧农机的应用,通过提高农机的利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瑞安市穗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2016年农机作业收入约220万元,2017年运用智慧农机,科学调度作业农机,合理分配作业时间,作业收入增加到290万元左右,增幅达30%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耕牛到“智慧农机”……​40年,希望田野著华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hd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