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都是围绕“问题”来讲的,理论性太强,枯燥无味,起码对我这个不灵光的脑袋来说是这样的。
既然问题是关键,那就得考虑问什么、怎么问。问什么肯定得围绕教学目标来问,也就是问题的目的性。这个还比较容易,难的是怎么问。书中花了大篇幅介绍“布鲁姆分类法”,说它是可以用来分辨和区分不同种类或认知方式的一个有力工具。草草看了一下,不是很理解。由于自身素质有限,备课时我肯定做不到布鲁姆对问题如此细致的分类。可我有信心也有能力按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来设计问题,做到这个程度应该也是不易了吧?就语文课而言,我觉得大概就是“走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然后“走出文本,与自己交流”,不管怎么样操作,文本仅是个引子,是知识层面的浅学习,而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必须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如果一两个问题的设计能达成上述目标,那他们就是优质的高质量问题。学生们还会开小差,不深入思考?课堂纪律还用时不时强调?等等一系列的我们在课堂上,曾经认为不可攻克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其实,所有学科都是有共通之处的,皆是旧知引新知,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知识体系,各科知识体系又组成综合能力共同成为学习者在社会竞争中的强有力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