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 肖培东:学习,在自读课中真实发生
肖培东 湖北教育 2022-03-22 17:03 发表于湖北
图片
12
肖培东
图片
浙江永嘉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名师、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专家、浙江省“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是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第二届中国“好老师”,兼任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是《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语文核心期刊专栏主持人;在权威教育媒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等。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具体到各单元,教材一般将前两篇文章安排为教读课文,后两篇文章安排为自读课文。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经验进行自主阅读,积累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自读课是课内教读和课外阅读的衔接和过渡,是课内教读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自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自”,教师要通过自读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与教读课相比,自读课更有利于学习的真实发生。
如何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需要在“学”上做文章。
一、要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自读
温儒敏教授曾说:“造成教学低效的问题很多,课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就是关键。”应该说,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教师已明确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课型定位,但因教法不明而导致教学低效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自读课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很多教师确实已经给了学生充分自读的时间,但是对自读朝着什么目标、通过怎样的途径、训练什么能力等却没有清晰的认识。教法不明,导致学法不明,学生糊涂地自读,味同嚼蜡。自读课文多是新课文,可教点很多,自读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对于自读课,教师要制订自读目标、给出自读方法,让学生理解这堂自读课的训练点、生长点。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确定目标就是加强自读指导的计划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确定目标是为了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便于学生排除学习重点之外的知识。
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的基础上,利用习得的阅读策略继续学习如何“状物”;通过自读,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概述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另外,教师还要建议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这篇自读课文,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样地,对于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从该单元讲读课文学习中所习得的阅读策略,通过自读,借助细节描写,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教师对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心中有数,就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和方法的确立,要观照参差不齐的学生层次,如陈恒舒先生所说:“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允许学生的自主阅读处于不同的层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通过‘底’的抬升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要合理地借助助读资源自读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统编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配备了较为完备的助读系统,自读课文不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这就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提供了辅助支架,也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助学方向。现在,很多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对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有效利用,能够将其作为抓手或资源来发挥助读功能,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把它当作教学抓手来使用。自读课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对助读资源的利用,还要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从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转向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上,让学生自己学会使用助读资源,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目标。
比如随文设置的旁批,自读课文的旁批或是点评式,即针对课文内容的关键之处、写作技法、文笔精华等进行精要点评;或是提问式,即针对文本内容、写法或语言特色、文本深度等启发学生思考,有的还带有拓展延伸的性质。这些旁批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支架。教师除了以旁批为抓手来指导学生自读,还要帮助学生认识旁批的功能,引导学生依靠旁批助读,更要引导学生将旁批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上,以此提升阅读能力。如九年级下册的《溜索》一课,有教师把文中7个旁批都当作教学问题,要学生逐个去思考和回答,这样不分主次地使用旁批,教学效果并不好。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些旁批,你在自读中可能会遗漏哪个旁批提示?结合阿城小说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你觉得哪个旁批最能凸显阿城小说的特点?如果给你一个标注旁批的机会,你想在哪个地方做出怎样的旁批?这样,学生对旁批的关注度会更高,在旁批的提示与指引下,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与深入探究,甚至可以对文中旁批提出不同的观点,养成个性化批注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教师“教”向学生“学”的真正转变。
置于自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一般是编者为配合单元重点,给文本的独到之处补充的精要引导。有教师建议,不要让学生先阅读阅读提示,这样可以排除先入为主的思维干扰,让自读更有悬念。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阅读提示就附在课文后面,学生眼睛一扫就能看到关键词,让学生完全忽视不太可能。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理清阅读要点,并提出科学而系统的使用建议来辅助自读。自读课文《昆明的雨》的阅读提示分三段,分别点出散文的精妙之处、阅读的方法和路径、作者散文写作的风格。对于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主要疑惑点,阅读提示都做了简洁的回答。教师没有必要再行引导,而应把关注点放在诸如“借助阅读提示,你还不能明确的地方在哪里?”“你是否同意阅读提示给出的观点和看法?”之类的问题上面。如此,自读重难点会更加清晰,学习就更有针对性,更有真实感,学生的批判思维也得以体现,自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借助阅读对话自读
阅读是一个对文本进行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阅读的实质就是对话,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交流。自读课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教师不能因为“自”读,就简单地放手,而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在积极、开放的思维活动中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对话需要问题引发。学生可借助前面所说的旁批和阅读提示展开与文本、编者、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能够由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讲,要让学生通过对话去发现、思考、记录阅读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反思意识,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还要在深入领会和精确把握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引燃学生对话的火种,进而展开有效对话。在教学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时,笔者在学生自主提取主要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后,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说说读这篇课文的感受。有的学生说“美”,有的学生说“悲伤”,有的学生说“一波三折”,有的学生说“深刻”,且都能言之有据,对话就此展开。而后,笔者抓住阅读提示中“作者很会讲故事”一句,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读出“很会讲故事”的秘诀所在。教学《周亚夫军细柳》时,笔者补充了《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分别模拟天子先驱与军门督尉对话,思考两句话中的感叹号与句号能否换位,学生之间引发了争论,展开了对话。通过对话,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特征。
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推动课堂走向的主导力量。教学《外国诗二首》时,学生自读“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一节后,笔者提示:“这节诗中,你觉得哪个词最有味道?”这一问题诱发了学生和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欲望,学生紧扣诗歌语言,在对话中展开了思维碰撞。学生所说的“叹息”“轻声”“路”“选择”“决定”等词,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诗歌的内涵,对话过程的民主性、多向性和实践性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诗歌学习得以真实发生。
四、自读要关注作品文学价值
自读课因为要强调学生的“自读”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所以,相比于教读课,自读课侧重于个性理解,但并不意味着自读课教学可以忽略作品的文学价值。孙绍振先生说:“每一位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有自己独到的语言密码。”自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密的过程,要想读有所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同样要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要读出作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
《再塑生命的人》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也是教导教师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的过程。在自读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教师应具备的核心品质——“爱”,围绕莎莉文的教育大爱重塑作者生命这一核心价值,有效组织教学。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关注爱的细节和爱的语言,细加揣摩,深刻体会。为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师可以采用“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的教育艺术,引导学生自写格言,由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转化,用人生格言启迪生命。《一棵小桃树》中隐含的人生哲理,《最苦与最乐》中的苦乐观和责任观,《蝉》中的生命歌唱,《周亚夫军细柳》中的“真”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治国之策,等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要内化于心,在阅读情境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真实的自读课堂、真实的阅读探究、真实的学习发生是自读教学的追求。关注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真实学习,教会学生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