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概说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武平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清源、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中国进入帝国体制以后的第二个分裂时期。分裂的特点自然就是乱,而五代十国时期尤其乱。原因也很简单,时间短,变化快,自然就显得更乱,当然,这是与先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比较。至于五代十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就是它为什么持续时间比较短,但又特别乱的原因,前面我们在分析唐朝末年政局的时候已经做了比较完备地阐述,就没有必要再多说些什么了。
既然政治层面如此之乱,也就没有必要以国家为主题开讲了,反正也记不住。所以这一章我决定直接从具体的个人说起,不管是帝王,诗人,还是其他什么人,五代还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人物的,在他们身上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去挖掘一下。
朱温和柴荣
还是先贴简历。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后梁开国皇帝,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 。
柴荣出身邢州望族,自少生长于姑父郭威家中。因为人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史称其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黄老之术。年轻时,曾随商人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后汉时期,柴荣随郭威赴邺都就镇,任天雄牙内指挥使。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郭威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他为政清肃,使盗不犯境。广顺三年(953年),入朝任开封府尹,进封晋王。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对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 。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
简历上看他两也没啥直接的关系,为啥要把他两放在一块说呢?因为他两一个是天使,另一个基本上算魔鬼。单另说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这样大的反差,同样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人,差异怎么会大到这种程度呢?当然,也有比较表面化的原因能够找到,朱温可以算是五代的开启者,而柴荣恰恰是随着五代一起落幕的,他们俩一头一尾,也算是相映成趣。他两还有一个共同点,都算是半知识分子,受过一些不算太高的教育,但周围的文化环境都还不错,他们本人大体上算粗通文墨,识文断字的人。
一般从头开始,那就先说朱温。朱温没有发迹前的形象和汉高祖刘邦颇有几分相似。排行第三,年少任侠,成年后,不事生产,以豪雄英勇自许。他起先投身革命(参加黄巢的队伍),估计他也是没啥机会进入政府军的,后来,他又预见到了黄巢的失败,明智地选择了叛变革命,加入政府军剿灭黄巢的队伍。这应该算是他整个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次决策。此后,他历尽艰险,但总体上还算是顺风顺水地打拼到了大唐帝国末年的最高军事长官,大概是吧,起码是当时军事势力最大的人。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取代唐哀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无需说,朱温是个既有能力,运气又好的乱世枭雄。但他被后人所记住的更多是他行为上的两个特点,我用了特点这个词,是想表达一种相对比较中性的看法,即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朱温的行为恐怕多少是有点精神异常的。什么特点会让人产生精神异常的想法呢?
第一是嗜杀。乱世当中的统兵大将杀戮是免不了的,很多时候还必须要用相当程度的杀戮来威慑敌人,建立威权,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情形,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但是朱温的杀戮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可以容忍的限度。下面引用几个他的“光荣事迹”。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1,公元903年,朱温挟昭宗回长安,昭宗从此成了他的傀儡。昭宗也深知自己的境遇,他对朱温说:“宗庙社稷是卿再造,朕与戚属是卿再生。”因此他对朱温唯命是从。不久,朱温杀第五可范等宦官七百多人。唐代中期以来长期专权的宦官势力受到了彻底的打击。
2,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商议将唐昭宗接到洛阳,担心唐室大臣反对,于是命令养子朱友谅假托昭宗诏令,诛杀了丞相崔胤、京兆尹郑元规等人,再上奏表坚决请求昭宗到洛阳,昭宗不得已听从了。朱温便下令长安百姓按籍迁移,拆毁长安宫室、房屋,将木料顺渭水漂下,在洛阳营建宫室。唐昭宗到达洛阳时,唐廷的六军侍卫之士,已经散亡殆尽,昭宗身边卫士及宫中之人均为朱温派来的人。从长安至洛阳途中,昭宗身边尚有小黄门及打球、内园小儿二百多人,对于这些人朱温也不放心,命人灌醉后全部坑杀。然后换上年貌、身高相当的二百人顶替,昭宗初不能辨,后来才有所察觉。在这种情况下,昭宗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随时可能成为朱温的俎上之肉。
3,朱温的滥杀是历史上罕见的。其一是滥杀战俘。例如唐乾宁二年(895年)十一月,朱温在钜野(今山东巨野)之南大败朱瑄部一万余人,杀戮将尽,俘虏3000余人。傍晚打扫战场时,忽然狂风暴起,沙尘沸涌。朱温竟借故胡说:“这是因为杀的人还不够!”下令把俘虏全部杀死。
又如天复三年(903年)五月,朱友宁攻青州博昌县(今博兴)月余未下,朱温大怒,派遣刘捍督战。朱友宁俘获的十余万民众,让他们背着木石,牵着牛驴,在城南推积土山。朱温到了之后,令人畜一起把木石运送到土山上,冤枉之声,十里之外都能听见。城陷之后,还把城中的民户全部屠尽,尸体放入清河,都被阻塞 。
其二是滥杀部属。朱温用法严峻残酷,战场上将校战死,所部士兵生还即全部斩首,叫做“跋队斩”。 他用这种野蛮的办法来提高战斗力,因此一旦主将战死,士兵也就亡逸不敢归。朱温就命军士都文刺其面以记军号,军士或思乡里逃去,关津辄执之送所属,无不死者。其三是滥杀士人。
4,唐昭宗死后,朱温立昭宗嫡次子也是第九子李柷为帝,时年十三岁,史称唐哀帝,何皇后则被尊为皇太后。次年,朱温又命蒋玄晖杀死了李裕等昭宗九子。朱温认为唐朝的朝臣中还有不少人忠于李唐皇室,是自己建立新王朝的障碍,必须彻底铲除,才能顺利达到目的。朱温的得力谋士李振,早年屡试进士不中,因而对这些所谓衣冠大族非常痛恨,同时也痛恨科举出身的朝士,也极力主张将这些人全部杀掉。于是朱温在滑州白马驿一举屠杀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李振意犹未尽,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大笑,立即命人把这些尸体投入滚滚黄河。史称这次事变为“白马驿之祸”。唐王朝经此一变,已经完全失去了统治基础,唐哀帝虽仍在位,实际上已经等于亡国。
基本上他是什么人都杀,没有禁忌。上至王公贵族,官员士子;下至黎民百姓,战俘士卒,甚至基本上属于人畜无害的无关人等均难逃其手。这样的刽子手历史上很难再找出第二个来。朱温成功地以他的血腥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一个被后世诅咒了千年的名字。
被诅咒应该算是一种道德评价吧。如果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观念对朱温做一个解析的话,他大概会被认为多少处在了一种精神病态的状态。尤其是当把他干得另外一些也多少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联系到一起的话。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朱温为黄巢同州刺史时,娶砀山富室女张氏为妻。张氏贤明有礼,朱温对她礼遇有加,每次遇到军国大事,都必须与张氏进行商议,然后才出兵 。天祐元年(904年)张氏病死后,朱温开始纵情于声色,朱温诸子常年在外统兵,朱温常常召自己的儿媳们入宫,与之私通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兵败蓨县,在行军途中得病,回到洛阳,在张全义家的会节园避暑,逗留了数日,张全义的妻女都被朱温所奸淫 。张全义之子愤极要手刃朱温,为张全义苦苦劝止。至于朱温的儿子们对朱温的乱伦,不仅毫无羞耻,竟然利用妻子争宠,博取欢心,争夺储位,真是旷古丑闻!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长相很美,朱温尤其宠爱她,并时常想以朱友文为太子 。
能说些什么呢?面对这样的一个人恐怕用今天最为高深的心理分析也无计可施吧。只能说,这是特定时代的环境氛围造就了这样的人格。滥杀对于一个大半生过着刀头上舔血日子的人来说,虽然过分,但尚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毕竟,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旦开始恐怕也就没有退路了。但这种肆无忌惮的乱伦实在是没法解释。如果一定要解释,我只能想出两个很是勉强的理由来,一则杀戮给朱温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纾解;二则朱温算是个半知识分子,对古老教条的冒犯可能给他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快感吧。
前面提到,朱温的成长经历其实和汉高祖刘邦的经历是有些相似的。可刘邦以他的宽厚,随和,洒脱成为了汉民族的奠基者。朱温本来似乎也有机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创造者,但他最终却成了一个疯狂,暴虐,毫无节制的短命王朝的太祖,身后被万人唾骂。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推动这命运之轮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试着说两句吧。刘邦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粗糙,混沌,但朴素,大气,朝气蓬勃的时代。即便是乱世,但人心是简单的,甚至是纯净的。而朱温生活的唐朝末年,已经经历了千年的文化沉淀,有些东西怕是压抑地人都喘不过气来了,从整个社会的心理环境到个人,可能都需要一次彻底地释放来平息郁结。我只能做这样的设想。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二十二日,朱温被其子朱友珪谋杀。
朱温充其量只能算是旧时代的破坏者,而我们下面介绍的这位,周世宗柴荣,才是真正的新时代的奠基者。大概可以这么说,朱温有多坏,柴荣就有多好。但是应了一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柴荣只活了仅仅39岁就去世了,还是突发急病,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便宜了宋太祖赵匡胤先生。
周世宗柴荣在位五六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年了,他南征北战,改革吏治,关注民生,总之,一个好皇帝该做的他全都做了。他心里想着天下所有人的幸福安康,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给赵匡胤留下了一个大部分接近统一的国家和一部运行良好的国家机器,这让赵匡胤一上台,换几个螺丝,加点油,帝国就几乎立刻可以开足马力前进了。
柴荣当然愿意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国家,可他死的太年轻,也太突然了。再说,国家还处在动荡时期,根本来不及安排自己的后事,权力交接这种异常复杂的操作就更不用提了。现在想想,想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那位主动让位的哥哥该是多么地明智啊。国家动乱时期,“储君立功不立长”。多么朴素的箴言。说到底了,这个时候的皇位要代表国家权力的一种新的平衡。所以,柴荣年幼的儿子必须让位。
关于柴荣我就大概只能说这么多了,因为好人确实不好写。或者说的刻薄一点,柴荣还没有来得及给我们展示他的另外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比如,他的前辈,唐玄宗李隆基如果也只活到四五十岁的话,那绝对也是历史上顶级的帝王。可他老人家不幸,居然那么长寿,活了七十多,他后面那而二十年基本上是把他前面拼尽全力建立起来的功勋和美好的声名全部给糟蹋光了。有时候,戛然而止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前后相差不过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顶级坏人和顶级好人就轮番登场。只能说,这个时代也的确够分裂的。但转念一想,这个顶级坏人和顶级好人是不是也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有,他们都对现实不满,他们以决绝,甚至疯狂的态度都试图要进行社会改造。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机会看一眼马上就要到来的新世界的模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