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带孩子去福州,在动车上,孩子哭闹了许久,因为不让她玩手机,在这之前已经玩了有半个小时。姐姐对手机总是着了迷,拿手机来交换食物她都不肯。而妹妹是个小吃货,一说到食物,立马主动交手机,姐姐却说什么也不肯。我只能采取了强制措施,把姐姐的手机收起来。姐姐为此大哭大闹,坐在地上,怎么抱都抱不起来。现在想想,自从生病,姐姐变得不怎么吃饭,直到现在六岁了,肉也一点都不吃。平常的零食和水果也吃得比妹妹少。
姐姐一直哭,嘴嘟嚷着不要不要……大概是公共场合,我没有发脾气,任凭孩子怎么哭闹,我只是想着我不能降服,就是因为孩子一哭闹,做父母的我们就立马投降去满足她们的要求,孩子就形成了这样的惯性思维,知道哭闹是满足要求的不二法宝,造成了恶性循环。我心里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没有坚持,没有设置一个基本原则,逐渐让孩子能意识到原则问题不能打破。比如手机不能玩太久,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应该设置具体化。
孩子一直哭,我的内心没有波涛汹涌,大概是在公众场合的缘故吧。抱不起来她,我只能任由她坐在地上不停地蹬搓腿脚,好一会儿都不停,老公开始责怪我来,我不好发作,只能任由他去说,大概半个小时他终于忍不住抱起了孩子到他身边去。妹妹一直看着,来到我身边,却在帮姐姐找鞋子,把鞋子拿给姐姐穿,之后乖乖地坐在我腿上。妹妹的乖和姐姐的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孩子哭闹不停的时候,我知道和孩子讲道理她不听,于是我百度了下,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共情,先去肯定接纳孩子的感受。我之前也看过,但没试过这种做法。当我试着用这种方式去做的时候,我只是说“我知道你想玩游戏,玩久了,等下再玩好吗”,她却变本加厉起来,原本只剩窸窸窣窣的哭声又开始稀里哗啦起来。大概是说话用语方式不对,或者应该去深挖她着迷手机的根本原因。去地铁的时候,姐姐又要反过来找我,
每次感觉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的时候,我会想到自己的小时候生活的一些片段。记得那时我们一家五口是睡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只有简简单单的几样家具,陈旧的桌子,开裂脱皮的电视柜和两张床。我记得那天穿着一件大红色的毛线做的连衣裙,是母亲亲自编织的。早上很早起来,突然一闪而过的念头,我趁着父亲还在睡觉的时候,蹑手蹑脚地偷了父亲口袋里的十元钱,把钱塞在了衣领的小缝隙里,想买东西吃。不知道为何我与母亲生气,母亲说了我几句话,我依然不服。父亲醒来发现丢失了钱,衣服也没顾得换上,拎着口袋空空如也的裤子问母亲。弟弟妹妹当时还在睡觉。本来生气的母亲严厉质问我,当我怯生生的从裙子里掏出钱,分明记得那是十元钱,在那时是大钱,能买许多东西。迎头却是一顿狠狠的打骂。拿着棍子的母亲脸颊涨红,嘴里不停地叫骂着“我叫你再偷,我叫你再偷……”,而我本能地屈着身体,不停地跳脚躲避追打,大声的求饶“我不敢了,我不敢了”。这件事在我心底不断的出现,特别是教育孩子,我感觉自己活生生的继承了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讲道理不听,暴力是最简单有效的教育方式了。
是时候好好读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书籍里寻找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