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时,我与高手差什么?

阅读时,我与高手差什么?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2-06-16 11:07 被阅读0次

新网师学术团队共读叶波副教授的论文《中小学的教育写作的困境与出路》,由高人郝老师领读。

郝老师首先强调共读的姿态:认真、空杯,不要指望一次性完全读懂。他指出新网师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五性”:研究的专业性;学习的丰富性;时间的持久性;连接的广泛性;体验的深刻性。

朗读者读了第一部分内容后,郝老师为我们梳理了整篇文章的结构:提出问题(教育写作为什么必要)——分析问题(教师写作的深层次困境)——解决问题(指向生活体验的反思性写作)

郝老师说:第一句:关键是符号化,文字也是一种符号,使经验产生成为可能,为什么是这样?难道不写作就没有经验吗?日常说他的经验多,难道他不写作就没有经验吗?为什么这样说?

第二句:谈经验的重要性: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默会知识,能解决问题,不一定能够说清楚。教育经验与教育经历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是什么?

什么叫把行为和结果建立联系?

什么叫结构化?意味着什么?

现象学意义凸显的关键点是什么?

什么是既理论又经验?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你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自我存在的觉醒与触发。没有觉醒就是存在者。觉醒了就是一直充满活力、本真,诗与思的存在状态。写作包含了精神性。这就是新网师区别于其他的写作。通过写作,展现教师为现实教育所充实,可能教育所指引。通过写作,应然是什么?思维发生。我思故我在,不会沉沦与遮蔽。这里谈到哲学的意味。缺少存在主义背景,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教育写作的精神性:通过写作自我觉醒,了解实然应然,保持存在的状态。

……

当高人带着不断地阅读,不断地追问,我不得不逼着自己去梳理文本的信息,去建构自己的理解,去联系理论或实际诠释读到的关键点。

第二部分我起初完全读不懂作者到底在说什么。什么是“主体的游移”?我天天写算不算主体?什么是“内容的迷失”?我记录日常教育生活错了吗?这里的“语言贫乏”是我们日常理解的语言贫乏吗……

原来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写作,如教育随笔,教育论文,他们不应该像大学老师那样写,应该是有真情实感的理论与经验的结合。

原来,这里的内容指向教师真实体验的生活很丰富,会造成意义不凸显。生活有复杂性,如果不能加以选择、提炼和结构化,就是案例堆砌,事实罗列,不能凸显意义,又没有结构化,成为批判的反例。文章不鲜活,是因为找不到矛盾在哪里,沉溺事实当中,让本质、意义无法凸显。又容易高度抽象化,写出的文章干瘪,没有事实现象。沉于体验没学理。事实抽象不生动,情感浓郁失学理。新网师“一日叙事”后者居多,分享经验时文章干瘪。 发言报告都打磨得很光滑,没有生命 的体验,听者与读者没有震撼,也没有顿悟。

原来,这里的“语言贫乏”指的是中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各自写作的擅长。大学老师生产知识,工作内容与对象都是学术成果,写文章是正常的,他们没有生动的生活实践。中小学老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不生产知识,教知识,培养人如果一味模仿大学老师,就是把自己的长处丢掉了。

原来,学术写作与体验性写作并不矛盾。学会学术性的写作,有助于更好写生活体验性写作。理论搞清楚了,对生活现象,教育现象的理解更好。文字功底与理论水平不够,需要学术研究。高明的写作是有深厚的学术积淀。

第三部分是以“指向生活体验的反思性写作”来解决困境。初读时我觉得作者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无法帮助到一线老师的写作。今晚听了郝老师的解读,才知道作者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写作到底写什么,怎么写,指引我们进行有选择的不带评判的现象学式的教育写作。如其所是地呈现有结构、有冲突、有主题的教育叙事。

写什么?生活体验,是真实的,生命在场的,是反思,不是表层,是发掘生活体验的深层次意义,不是所有的体验,而是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怎么写?如其所是地进行现象学描述。为了理解“如其所是”,郝老师点名让我回答,什么是直观?怎么样才能通向事物的本质?如教学生“马”,生活中真实的马儿是直观呢?还是徐悲鸿画的马直观?我联系到日常教学中,我们教“马”这个词,感觉让孩子看见生活中真实的马更直观。郝老师没有下评判,而是以齐白石的“虾”画和生活中真实的虾对比,哪一个更能凸显“虾”的本质。我马上意识到,画上的虾是经过化解高度凝练的,直接表现虾的本质,而生活中真实的虾即使给学生现场看,他们也只是局部的观察,没有全面的深刻的识,无法理解真正的虾的本质特征。

郝老师又把几份助读材料顺势给我们做了解读:现象学的描述要将文章放在一个大背景(大环境)之下,是一个“有结构、有起伏、有冲突、有意味”的“故事”。所以,现象学描述的关键就是要写出冲突、主题和背景。这样的描述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个人化知识”紧密相连。只有极高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判断力,才能传递其专业的敏感。

郝老师把多年前自己无主题的随笔和干老师的故事进行对比,让我们看到什么是事实罗列、案例堆砌的反例,也让我们明白“因为那一块石头”故事的深入浅出,故事精彩,意蕴丰厚,引人深思。

互动时再一次问了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怎么修炼自己现象学描述的本领?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需要长期修炼的过程。郝老师提出三点建议:多写,多读高水平的文章,要进行理论研究。

这一回,我再也不认为这些是正确的废话了,而是我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的准则。

阅读时,我和高手差什么?差梳理,差关键语句的理解,差重点内容的追问,差纵横的联系,差阅读的理论背景,更差高手的眼光与思维,胸怀与格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时,我与高手差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qf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