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林海音的文章《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对她最熟悉的作品莫过于小说《城南旧事》也是如今中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籍,整部小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可以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也可以是儿童读物,或是成年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小说里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作者自个儿的原型。
我看到这篇她的自述里说的是自个年少时偷看书的点点滴滴。小时候的她没有被饭店的招牌,炒菜的香味,锅勺敲打的声音吸引,却时时记挂紧邻饭店的那家书店。对书籍的如痴如醉和文学的热爱造就了她的成就。看到这篇文章共鸣感很强,让我也想起曾经的自己也如她那般曾在书店偷偷看书的情景。
那时的自己家贫,没有多余的零花钱买课外书籍,那时的学校老师也没向如今这般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那时纯属个人喜欢,喜欢看闲书。杂七杂八只要是书就爱看,像最开始接触最多的是各种类型的故事会,微小说,知音,家庭,意林,青年文摘……我从小是个内向胆怯的孩子,性格也不大招人喜欢,又不像别的孩子喜欢外出玩耍,就喜欢安静地呆着,一个人缩在家里窝在房间里看闲书。
那时对书的热爱可能也跟家贫有关,那时家里没有电视,那时也不流行手机,没有什么玩具,没有如今那么多诱惑。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接触长篇小说是巴金的《家》,那是我一个堂哥借给我的书籍,至今还在我的家里保存着,虽然当时年幼的我并不能读懂作者隐藏在书籍里的深层含义,但那本书被我翻来覆去地阅读了至少两遍以上。
很替里面的主人公凡事受压抑不能做主惋惜,替可怜的丫头鸣凤悲哀,也为能勇敢追求自由的琴与觉民在一起而欣喜,为觉新惋惜,被迫与青梅竹马的梅表妹分开,娶了另一女子当他一门心思好好疼爱自己的妻子时却迫于封建社会的旧习俗家里不能见血把妻子赶去外头生产以至于难产而亡……
越读越恨,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旧社会,恨那些表面死守着破规矩实质道德败坏龌鹾的家族长辈……这本书的大概故事情节以及主人公的名字以至于过了十多年还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读初中了手上靠积累父母给的早餐钱,找到一个书摊,如饥似渴地看着一本本书,最后能买一本回去。偶尔去别人家串门看到书就千方百计借来,挑灯夜读,虽然物质贫乏,可在书的世界里我是那么富有!后来上初中,我的班主任刚刚毕业,有很多文学杂志,那种感觉,如鱼得水,幸福。
不得不感叹如今的我们真幸福,再也不需要像海英那般窃读,只要你肯读书,没有什么能够限制你,阻止你!现在随处可见的纸质书,更有各种读书的APP,还有随处敞开大门供你阅读的书店以及可以随时借书的图书馆,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书籍,足以让你挑花了眼。买回一堆堆的书籍陈列在书架上,又有多少书籍连包装都未曾拆封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生尘等待主人的开启,如此多的选择却再难有哪本书让你静下心来看了一遍又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