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萌发。自然界的规律而已。可是草本无情人有情,古往今来,情感丰沛的文人们,移情于物,喜柔条于芳春,感生命之蓬勃。于是,春天被赋予了希望与生机,是生命的起点。
古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
农民春种一粒粟,然后耕耘、培土、除草、捉虫 、灌溉,一路守护,悉心照料,看它从小小的嫩芽,一路成长,到秋收万颗子。
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圆满。
从一到万,种子实现了自身的跨越。
从一到万,农民获得了丰收的喜乐。
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赞扬老师的无私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每每看到这个比喻,总有一种悲催感,似乎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奉献,奉献生命,不死不休,大有竖着进去横着出来之感。
因此,小时候,虽然说不清什么原因,但是心底里是排斥这个职业的,觉得那是一个不快乐的职业。
长大了,渐渐明白了一些事情,还是抵触蜡烛的比喻。每次写关于老师的文章,我喜欢把老师比喻为园丁,每天修剪祖国的花朵,又美又惬意。
后来,又舍弃了园丁这个比喻,因为园丁修剪出来的造型太整齐划一了,而教育是百花齐放,姿态各异。
现在,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可以用农民伯伯来形容。
何以如此比喻呢?
春天,耕地播种,不同的地撒不同的种。水田是水稻的归属。旱地要种玉米、花生等庄稼。这个一定要分清,不能混种。不能花生种到水田里,水稻种到旱地里,那样只会颗粒无收。
这与教育的因材施教何其相似。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育法,有的需要细心灌溉,有的可以放手管理,给予更多的自由。
除了材质,还有节令。
农民种地讲究因时而种。春秋时期的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学记》有“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教育同样需要因时而教,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在恰当的阶段做恰当的事情。
来源于网络,侵删除此之外,老师爱学生的那颗心,和农民爱庄稼的心毫无二致。
从小小的苗开始,风大了要挡,雨猛了要遮,要保护着小小的心灵没有创伤,在起点,做学生的守护者。
等苗壮了,可以独自去面对风吹日晒雨淋时,还要时不时地除除草,不要让杂草夺了苗的养分,长歪的要扶正,长虫的要捉虫。
学生行为偏了要纠正,思维乱了要梳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时刻引导他们走正路。
从春到秋,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骤雨,他们都是一路陪伴、养育、守护,让每一颗幼苗都能迎来自己的丰收。
春种一粒粟,种下的是希望,是期待。有希望,有期待,才有发自肺腑的关爱,才有对生命成长的耐心照料,才有生命的蜕变与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