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忌的《出家》,实际上写的还是世俗生活,写世俗人的选择。主人公方泉不管是想要出家,还是已经出家,还有书中其它一些“和尚”,都是把“当和尚”做为谋生饭碗的人,出家对他们来说,不是信仰的改变,而是另一种世俗命运的开始。
年轻人方泉带着妻儿到城里生活,他总觉得,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让一家人生活得好。他身兼三职,送奶工、报纸投递员,蹬黑三轮。他很努力,也很机灵,但还是发现,自己不断努力,却无法获得快乐,想象中的好生活也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想不明白,这让他感到痛苦。后来,方泉因叔叔的关系偶然参加了一场佛事活动,就是因为这场佛事,他突然察觉到了生活轻启了另一道门缝。当和尚参加佛事,不仅能帮助他赚钱,更能让他拥有别的行当里无法获得的尊严感。随后,他便开始以假和尚的身份频繁参加各类佛事活动,在佛事的高贵和日常世俗的卑微中,他来回转换着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他喜欢上了打坐念经的生活。也用当假和尚赚来的钱让妻子和孩子过上了貌似稳定的生活。再后来,当方泉以为自己可以这样和妻子、孩子一直安稳地过下去时,突然又机缘巧合地拥有了一个做主持的机遇,又奇遇了一个高能量的护法。面对这样一个机遇,方泉心底的欲望被真正地激发了。
读完《出家》,静默良久!朋友说她看完,很难受,胸口很堵。一直以来,佛界在她心中都是一块虔诚的净土。那种神圣的美感现在被撕裂了。她佩服作者的勇敢。
方泉在前半段拼死拼活工作,后半段对更靠谱的一桩生意(出家)动心,不仅仅是因为他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更残酷的现实是,如果不把今后的日子寄托在一些“虚妄”里,他也许无法打赢现实中不断迭代的“通关游戏”。而那个遥远的梦想反倒可以给他一点点希望,让他作为一个不被现实困难束缚的人,恣意妄为一番,“孤独而又疯狂地奔跑,一直跑,飞快地跑”。
方泉,即广净师父,终于决定受戒出家了。不是由于六根清净,想斩断红尘了,而是因为他爱秀珍,爱孩子们,想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也想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在朴实而低微的生活中,他见识了大的场面,心中有了金色大殿的蓝图和雄心。这过程有很多的挣扎和不舍,但现实的无力感和渺茫,终于使他决定抓住这一线希望。
并未想超出红尘,有不舍的儿女情长,有追求安适生活的内心渴望,有改变命运的潜在需求。身已远心仍牵,不过是换个活法,怎么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活得更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了亲人们过上好生活,出家又何妨,何况方泉并不想放下他们!
净土不净也不静。清净之地也是世俗世界的延伸。佛有欢喜佛,应该也有生活佛吧。众生匍匐在神佛的脚下,总比匍匐在恶俗的人的脚下有尊严吧。这样看,活得依然清静平和,佛堂依然还是净土。
前些时,我和朋友游览了乡村里已建好或建设中的几座寺庙,也算是开了眼,在现今土地房屋经济的时代,能成为拥有这样一座寺庙的僧主,真的是令人艳羡神往啊!安静清幽,舒适惬意!城不远,物不缺,有太多的自由和安静。关起山门,与三五心契的居士,在重重叠叠的传统庭院里漫步、打坐、练功,岂不就是当代的神仙!假若有方泉的机缘,我也会心动吧!
追求幸福生活的出发点是美好的。美好的出发点,美好的手段,美好的归指,就是虔诚的生活佛!
尘世落在身上,慢慢变成了僧袍。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缘份吧!我祝福方泉们!如果佛能使俗男俗女的心安定下来,我愿钟磬嘹亮,香烟缭绕!
记得有本书曾教诲,宗教、政治、性,都是言论雷区,我是红尘俗人,解不透玄机,无知妄言,但愿虔诚的佛家弟子能原谅我的愚钝啊。阿弥佗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