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代,负责任的领导人总是对经济指标的平衡孜孜以求,持续地追求一、二、三产之间的平衡,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但是,什么才叫平衡呢?甚至,真实的经济运行中,真的有所谓的平衡么?
不仅计划经济的追求者追求平衡,那些经典的市场经济追随者,也大多追求平衡。最好的例证就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派,他们的理论创造几乎都建造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上。
但真实世界里,人既非纯粹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更不是时时刻刻能够作出理性判断的人。
世界如此复杂,人们的选择充满着如此之多的非理性因素,基于无数交易的经济运行,充满着无数的不确定性和非均衡性。而且,经济还像生物体一样,在无时无刻地演化着。
所以,真实的经济运行中,非均衡是必然的,常态的,所谓的均衡是偶然的,非常态的。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结构,也是在不断演化的。
从真实的经济体出发,某个经济领域先发的组织或区域,并不意味着以后的领先;后发的组织和地区,一定可以在演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从个人来看,所谓的阶层固化可能代表一部分事实,但并非说明底层奋斗者就没有机会。资源分配永远都在变化,阶层结构也没有办法保持稳定。
就像40年前的国企很件,20年前的银行很牛,但当科技和商业发展到今天,最牛的是那些互联网新秀。
30年河东,40年河西。这句经过千百年沉淀的智慧,让身处河东者多一份敬畏,身处河西者多一点希望。
网友评论